磺基琥珀酸三钠

磺基琥珀酸三钠

磺基琥珀酸三钠
中文名:磺基琥珀酸三钠
英文名:TRISODIUM SULFOSUCCINAT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表面活性剂、清洁剂

成分简介

磺基琥珀酸三钠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它的主要作用是作为清洁剂和乳化剂,能有效去除皮肤和头发上的油脂、污垢,同时帮助稳定油水混合配方,防止成分分离。此外,它具有良好的起泡性能,能产生丰富泡沫,提升产品的使用感和清洁效果。由于性质温和,不易刺激皮肤,常被用于洗面奶、洗发水、沐浴露...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磺基琥珀酸三钠 (Sodium Trideceth Sulfate) 专业成分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磺基琥珀酸三钠 (Sodium Trideceth Sulfate)

化学分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磺基琥珀酸盐衍生物

来源与制备

  • 合成来源:通过三步合成工艺制备:
    • 乙氧基化:十三烷醇与环氧乙烷反应生成三乙氧基化十三烷醇(Trideceth-3)
    • 酯化:与马来酸酐反应生成磺基琥珀酸单酯
    • 磺化/中和:经亚硫酸氢钠磺化后,用氢氧化钠中和
  • 原料形态:常温下为透明至淡黄色粘稠液体,pH 6-8 (10%溶液)
  • 商品化形式:通常以30-40%活性成分的水溶液供应(来源:化妆品原料供应商技术文档)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清洁与卸妆 降低表面张力,乳化油脂,通过胶束形成包裹疏水性物质 ★★★★☆
(体外/临床验证)
在0.5-2%浓度下清除率>90% (人工皮脂模型)(J. Surfact Deterg 2018) 0.5-5%
发泡与增稠 定向排列于气-液界面稳定泡沫,与阳离子聚合物形成静电复合物 ★★★★☆
(配方实证)
与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1:1复配时泡沫体积增加40%(Cosm Toil 2015) 2-8%
降低刺激 大分子空间位阻减少角质层蛋白变性,温和脱脂 ★★★☆☆
(离体皮肤验证)
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值较SLES低35%(Dermatol Res Pract 2016) 3-8%
促进活性物渗透* 可能通过暂时扰动角质层脂质排列 ★☆☆☆☆
(理论推测)
体外模型显示对亲水性分子渗透有微弱增强(厂商数据) 未知

*注:渗透增强宣称缺乏严谨人体试验证据,主要为厂商推论

详细作用机制解析:

分子中的磺酸根(-SO3-)提供强亲水性,C13烷链乙氧基团共同构成疏水尾。在溶液中形成"半胶束"结构,其临界胶束浓度(CMC)约为0.15-0.3g/dL,高于传统SLES(0.05g/dL),这意味着更易冲洗且残留少。乙氧基化链产生的空间位阻可减少与皮肤蛋白的直接作用,是其温和性的关键机制。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角色
主活性物 磺基琥珀酸三乙氧基十三烷基酯二钠
(C13H27(OCH2CH2)3OC(O)CH2CH(SO3Na)COONa)
分子量≈550g/mol
HLB值≈32
log P≈-1.8
主要表面活性成分
工艺副产物 马来酸单酯钠盐
未反应醇乙氧基化物
<3% (优质级) 可能贡献残余清洁力
稳定剂 硫酸钠/氯化钠 <1.5% 粘度调节/防腐增效
微量杂质 1,4-二噁烷
游离环氧乙烷
<10ppm (符合ISO 16128) 需严格监控

结构特征

  • 双亲结构: 疏水烷链(碳链C13) + 亲水磺酸基/羧基
  • 空间位阻: 三个乙氧基单元(-CH2CH2O-)形成亲水间隔臂
  • 电荷特性: 双阴离子头基(磺酸根+羧酸根)增强水溶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洁面产品: 啫喱/泡沫洁面(3-8%)
  • 洗发水: 透明配方/温和型(5-15%)
  • 沐浴露: 低刺激配方(4-10%)
  • 卸妆产品: 水性卸妆液(2-5%)

增效复配体系

  •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1:0.5-1:1)复配可提升粘度并降低刺激性
    • 泡沫稳定性提高40-60%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配伍PEG-7甘油椰油酸酯增强卸妆力
    • 降低体系浊点提高透明度
  • 阳离子聚合物:
    • 聚季铵盐-10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网络结构
    • 在pH5-6时增稠效率最佳

配伍禁忌

  • 高浓度阳离子表活: 可能产生沉淀(如>1% CETAC)
  • 强氧化剂: pH<3或>10时可能分解
  • 多价金属离子: Ca²⁺/Mg²⁺>50ppm导致浑浊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 在≤15.3%浓度下安全用于冲洗类产品(CIR 2016)
  • 急性毒性: LD50>2000mg/kg(大鼠口服)
  • 眼刺激性: 兔眼试验中2%溶液呈轻度刺激(Draize评分3.2/110)
  • 致敏性: 人体重复斑贴试验(HRIPT)阴性(10%浓度)

适用人群建议

  • 推荐: 敏感性皮肤(优选<5%浓度)· 儿童洗护· 干性头皮
  • 谨慎使用:
    • 特应性皮炎急性期
    • 屏障严重受损皮肤(需配伍修复脂质)
  • 生态毒性: EC50=8.7mg/L(藻类)· 建议废水处理降解

使用限制

  • 欧盟: 无限制(符合EC No 1223/2009)
  • 中国: 冲洗类产品无浓度限制
  • 日本: 1,4-二噁烷残留≤10ppm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中高端温和洗护线的核心表活(占配方成本15-25%)
  • "无硫酸盐"宣称的替代方案(虽化学分类仍属磺酸盐)
  • 2023年全球用量约12,000吨/年,年增长率8.5%(Grand View Research 2024)

消费者认知特点

  • 认知度: 成分党中认知度约35%(远低于SLES的90%)
  • 宣称偏好: "温和洁净"(72%)· "低刺激"(65%)· "婴幼儿适用"(58%)
  • 常见误解:
    • 误认为"硫酸盐"(实际为磺酸盐)
    • 过度期待其"护肤功效"(本质仍为清洁剂)

绿色认证表现

  • Ecocert/COSMOS: 允许使用(需符合环氧乙烷残留标准)
  • Vegan认证: 100%合成来源,符合要求
  • 碳足迹: 约2.8kg CO2e/kg(低于SLES的3.5)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温和性/清洁力平衡佳: 优于传统硫酸盐类表活
  • 配方宽容度高: 透明体系稳定性优异
  • 成本效益比: 单位清洁力成本较APG低40%

技术局限

  • 低温稳定性差(<5℃可能分层)
  • 高电解质体系中粘度控制难度大
  • 对硅油/矿物油溶解力有限

研究前沿

  • 分子改造: 奇数碳链(C11/C15)对屏障影响研究(JID 2023)
  • 可持续工艺: 酶催化合成降低能耗30%(Green Chem 2024)
  • 递送系统: 与磷脂复合物构建自组装胶束

发展建议

  • 开发低温稳定型衍生品(如与甜菜碱复配预混料)
  • 加强生命周期评估(LCA)推动绿色制造
  • 针对敏感肌人群开展长期使用临床研究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