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苯基丙酰胺苯甲酸

羟苯基丙酰胺苯甲酸

羟苯基丙酰胺苯甲酸
中文名:羟苯基丙酰胺苯甲酸
英文名:HYDROXYPHENYL PROPAMIDOBENZOIC ACID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羟苯基丙酰胺苯甲酸 (Diethoxyethyl Succinyl Amido Hydroxybenzoyl Hexyl Benzoat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Diethoxyethyl Succinyl Amido Hydroxybenzoyl Hexyl Benzoate (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

分子特征

  • 分子式: C₃₂H₄₁NO₉
  • 分子量: 583.68 g/mol
  • CAS号: 1260597-70-4

来源与生产

合成有机化合物,通过多步有机反应合成:

  • 以羟基苯甲酸衍生物为起始原料
  • 经酯化、酰胺化等反应构建分子骨架
  • 商业化生产由专业原料商提供 (如:BASF 的商品名 Uvinul A Plus®)

(来源:专利文献 US20120231058A1,原料商技术文档)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原理

作为高效大分子化学防晒剂,通过以下机制发挥光防护作用:

  • 紫外吸收: 苯甲酰基共轭体系吸收高能紫外线 (290-400nm)
  • 能量转化: 吸收光子后跃迁至激发态,通过分子振动/旋转将能量转化为无害热能
  • 光稳定性: 分子结构设计抵抗光降解,减少自由基产生

(依据:光化学原理及体外光稳定性测试)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
广谱紫外线防护 吸收UVA-I (340-400nm) 和部分UVB 强效证据 体外SPF/UVA-PF测试显示高效广谱防护 1-5% (常与其他防晒剂复配)
光损伤防护 减少紫外线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激活 中效证据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降低MMP-1/9表达 ≥2%
抗氧化辅助 减少紫外线产生的活性氧(ROS) 初步证据 体外成纤维细胞模型显示ROS降低约35%* 待确认
抗蓝光损伤* 吸收部分可见光波段 (400-450nm) 理论推测 *注:人体临床证据不足,主要为体外光谱数据支持 N/A

(参考:Photochem. Photobiol. Sci. 2018; J. Invest. Dermatol. Symp. Proc. 2009)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征维度 技术参数 意义解析
化学类别 不对称二苯甲酰甲烷衍生物 增强光稳定性,克服传统阿伏苯宗的光降解缺陷
分子结构特征 • 双芳香酮体系
• 长烷基链 (C6)
• 乙氧基乙基琥珀酰胺基团
• 广谱UV吸收
• 降低皮肤渗透性
• 增强油溶性与配方相容性
物理性质 • 外观:淡黄色粉末
• 熔点:92-96°C
• 溶解性:脂溶性 (不溶于水)
需溶于油相,配方中需乳化体系
光谱特性 λmax: 354nm (乙醇中)
摩尔吸光系数: ~34,000 L·mol⁻¹·cm⁻¹
高效UVA吸收,尤其覆盖长波UVA-I

(数据来源:BASF技术白皮书; Int J Cosmet Sci. 2014)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技术要点

  • 应用类型: 防晒乳/霜、BB霜、抗衰日霜
  • 溶解特性: 需加热至70-80°C溶解于油相 (建议载体: 辛酸/癸酸甘油三酯、C12-15烷基苯甲酸酯)
  • pH适应性: 稳定pH范围 4-8 (强酸/碱环境可能水解)

增效复配方案

  • UVB防晒剂: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胡莫柳酯 (提升全波段防护)
  • 无机防晒剂: 氧化锌 (协同增强UVA防护及光稳定性)
  • 抗氧化剂: 维生素E、阿魏酸 (中和穿透的紫外线产生的自由基)
  • 光保护增效剂: 依克多因、褪黑素 (增强细胞DNA修复能力)

(依据:配方相容性测试及体外SPF增效研究)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评估

  • 皮肤刺激性: 兔模型测试显示极低刺激性 (OECD 404)
  • 致敏性: 人体重复刺激斑贴试验 (HRIPT) 未显示致敏反应
  • 系统毒性: 大鼠口服LD₅₀ >2000mg/kg (OECD 423)
  • 内分泌干扰: 体外ER/AR受体结合试验阴性 (注:尚无完整体内研究)

使用限制与注意事项

  • 法规批准: 欧盟、东盟、南美批准使用 (最高限10%),未获美国FDA批准
  • 孕妇适用性: 无明确禁忌,但建议咨询医师
  • 特殊警示: 避免接触眼周黏膜

(参考:SCCS/1632/21意见书; 东盟化妆品指令)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防晒市场: 主打"广谱抗光老"概念
  • 敏感肌适用宣称: 利用其低渗透性、低刺激性特点
  • 差异化卖点: "蓝光防护"、"稳定不染色" (对比传统阿伏苯宗)

消费者教育挑战

  • 名称认知度低: 复杂化学名影响传播,常被简化为"新型UVA滤剂"
  • 功效误解: 需纠正"蓝光防护=数字设备防护"的过度营销
  • 法规差异: 需说明为何在美国产品中缺失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广谱高效性: 优异的长波UVA防护能力 (临界波长>380nm)
  • 安全性优势: 大分子结构降低透皮吸收,刺激性低于传统防晒剂
  • 配方友好性: 良好光稳定性,不染黄衣物

未来研究方向

  • 长期人体功效验证: 需更多临床试验证明抗光老效果
  • 环境行为研究: 水生生态毒性数据尚不完善
  • 递送系统优化: 纳米载体提升其在低油配方中的溶解度

专家建议

作为现代防晒体系的重要组成,建议:

  • 复配使用: 与UVB防晒剂及抗氧化剂协同
  • 合理宣称: 基于现有证据规范"蓝光防护"等营销术语
  • 监管跟进: 推动美国FDA纳入OTC Monograph系统

(综合评估: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1; 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 2020)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