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苯基二羟苯甲酰胺
羟苯基二羟苯甲酰胺

中文名:羟苯基二羟苯甲酰胺
英文名:HYDROXYPHENYL DIHYDROXYBENZAMID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羟苯基二羟苯甲酰胺 (Diethylamino Hydroxybenzoyl Hexyl Benzoat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Diethylamino Hydroxybenzoyl Hexyl Benzoate
化学分类
- 有机紫外线吸收剂 (UVA滤光剂)
- 氨基羟基二苯甲酮衍生物
来源与发现
由瑞士公司Givaudan研发(商品名:Uvinul A Plus),1990年代后期开发并于2000年首次商业化应用(来源:专利US5993787A)。
通过化学合成制备:由间氨基苯酚与己基苯甲酰氯缩合,再经乙基化反应制成(依据:有机合成化学文献)。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广谱UVA防护 | 吸收320-400nm紫外线,通过分子内质子转移将光能转化为热能 | ★★★★☆ (强) | 体外测试显示临界波长>370nm,UVA-PF 26-32 (3%浓度)(依据: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 2008) | 1-5% |
光稳定性 | 分子共振结构防止光降解,半衰期>50小时(UV照射) | ★★★★★ (极强) | SPF保持率>95% (2小时UV照射)(依据:J Cosmet Sci. 2005) | N/A |
抗光老化 | 减少UV诱导的MMP-1表达,抑制胶原降解 | ★★★☆☆ (中) | 体外成纤维细胞实验显示MMP-1抑制率42%(依据:初步体外研究) | 未知 |
"抗氧化" | 理论上可淬灭单线态氧 | ★☆☆☆☆ (弱) | 注:无直接实验证据支持其在皮肤中的抗氧化活性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学特性 | 参数值 | 意义 |
---|---|---|
分子式 | C24H31NO4 | 分子量397.5 g/mol |
结构特征 | 共轭π电子系统 + 分子内氢键 | 光稳定性的结构基础 |
log P值 | 7.2 | 高亲脂性,角质层渗透率低 |
熔点 | 68-72°C | 常温固态,需配方溶解 |
最大吸收波长 | 354 nm | 覆盖UVA-I关键波段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剂型
- 防晒乳液/霜剂 (油相溶解)
- 防水型防晒产品
- 高SPF配方 (>30)
最佳溶剂体系
C12-C15醇苯甲酸酯、癸二酸二乙基己酯、异十二烷等极性酯类(依据:溶解参数匹配δ=18.5 MPa1/2)
协同增效组合
- UVB滤光剂:乙基己基三嗪酮、胡莫柳酯 - 扩展全光谱防护
- 抗氧化剂:维生素E、阿魏酸 - 增强光保护效果
- 二氧化钛 (纳米级) - 物理-化学复合防护
配伍禁忌
- 避免与氧化锌直接混合 - 可能形成不溶性盐
- 高浓度乙醇体系可能导致结晶析出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特征
- 皮肤致敏率 < 0.5% (依据:HRIPT测试)
- 无光毒性/光致敏性 (依据:3T3 NRU光毒性试验)
- 无内分泌干扰证据 (参考:SCCS/1581/16评估)
使用限制
- 中国最大允许浓度:10%
- 欧盟最大允许浓度:10%
- 日本最大允许浓度:10%
适用人群注意
- 推荐:光敏感皮肤、色素沉着倾向皮肤
- 慎用:严重痤疮皮肤(高油分载体可能致痘)
- 孕妇安全性:无透皮吸收证据,归类B类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防晒产品核心成分
- "光稳定防晒"的技术标杆
- 亚洲市场渗透率 > 60% (日韩系品牌)
消费者认知特点
- 认知度较低(常标注为"Uvinul A Plus")
- 易与二苯酮类混淆引担忧 注:实际无结构相似性
- 高价位产品的重要溢价点
营销宣称分析
- 科学支持:"光稳定技术"、"广谱UVA防护"
- 过度宣称:"全天然防晒"(实际为合成分子)
- 模糊宣称:"抗蓝光" (注:吸收谱未覆盖蓝光波段)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卓越的光稳定性 - 解决传统UVA滤光剂光降解问题
- 高摩尔消光系数(ε=35,000 L·mol⁻¹·cm⁻¹)
- 与多种配方基质兼容
局限性
- 水溶性差限制水性配方应用
- 高浓度使用可能产生轻微泛黄
- 成本高于传统UVA滤光剂
研究前沿
- 微胶囊化技术改善肤感
- 与生物防晒剂(如藻类提取物)的协同机制
- 环境行为研究 - 水生生物累积潜力评估
专家评价
作为第三代UVA滤光剂的代表,其光稳定特性解决了防晒产品的关键技术瓶颈。尽管在系统毒性方面表现优异,仍需关注其在敏感皮肤中的长期耐受性数据积累。未来需加强环境毒理学研究以符合绿色化学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