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氟壬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全氟壬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全氟壬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PERFLUORONONYL DIMETHICONE
别名:无
安全性:
4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全氟壬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Perfluorononyl Dimethicon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erfluorononyl Dimethicone
别名: PFN-DMS, 氟硅氧烷聚合物
CAS号: 203743-03-7
分子结构特征: 有机硅骨架(聚二甲基硅氧烷)与全氟壬基链(C9F19-)的嵌段共聚物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 通过铂催化氢化硅烷化反应,将全氟壬基基团接枝到聚二甲基硅氧烷主链上制成 (依据:有机氟化学合成文献)
- 原料特性: 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分子量范围通常为3,000-10,000 Da
- 主要生产商: 信越化学(Shin-Etsu)、迈图高新材料(Momentive)、陶氏化学(Dow)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基于氟硅化合物的独特表面性质与皮肤交互作用: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防水/抗迁移屏障 | 全氟烷基链形成低表面能(10-15 mN/m)屏障,降低水/油渗透性 | ★★★★☆ (体外模型证实) |
在皮肤表面形成分子级疏水疏油膜 (接触角>110°) (来源:Langmuir 2012表面研究) | 0.5-2% |
肤感调节剂 | 硅氧烷骨架提供滑爽感,氟链降低粘腻感 | ★★★★★ (感官评价证实) |
显著降低配方的粘性指数(降低40-60%)并提升铺展性 (依据:J. Cosmet. Sci. 2015) | 0.2-1% |
持妆增强剂 | 与色素粒子形成氟-硅包覆层,减少脱妆 | ★★★☆☆ (体外模拟证据) |
提升彩妆产品抗皮脂性能(耐擦拭性提高2-3倍) (厂商测试数据) | 1-3% |
抗污染防护* | 理论推测氟碳链可排斥颗粒污染物 | ★★☆☆☆ (理论推测) |
体外模型显示对PM2.5吸附量减少,但人体功效未验证 (注:此宣称需谨慎对待) | 未知 |
*注:抗污染宣称缺乏充分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学属性 | 技术特征 | 物理化学性质 |
---|---|---|
化合物类别 | 氟改性有机硅聚合物 | 分子量分布:多分散指数(PDI) 1.5-2.5 |
关键官能团 | • Si-O-Si 主链 • 全氟壬基(-C9F19) • 甲基侧链(-CH3) |
表面张力:14-18 mN/m (远低于普通硅油~21mN/m) |
结构参数 | • 氟烷基取代度:5-15% • 硅氧烷重复单元:20-50 |
密度:1.35-1.45 g/cm³ (25°C) |
稳定性 | 耐热性:<200°C 耐酸碱性:pH 3-11稳定 |
挥发性:非挥发性(Si-O键能高)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领域
- 防晒产品: 增强防水性(与二氧化钛/氧化锌协同)
- 彩妆底妆: 粉底液/BB霜(用量1-3%),提升抗转移性
- 长效护肤品: 抗汗配方(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复配)
增效组合
- 与挥发性硅油: 环戊硅氧烷促进均匀铺展
- 与有机防晒剂: 提升奥克立林等物质的耐水性
- 与成膜聚合物: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增强膜连续性
配伍禁忌
- 避免与强氧化剂: 高浓度过氧化苯甲酰可能降解氟链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SDS等可能降低其表面活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 氟硅类化合物在≤5%浓度下安全 (参考:CIR 2016氟硅化合物评估)
- 皮肤渗透性: 分子量>500 Da,经皮吸收极低(体外模型<0.1%)
- 刺激敏感性: 兔眼刺激试验阴性,人体斑贴试验无致敏报告
环境考量
- 生物降解性: C-F键难降解,需关注环境持久性
- 替代方案: 部分厂商开发C6以下短链氟硅减少PFOA风险
适用人群
- 推荐: 油性皮肤(控油需求)、户外活动者(防水需求)
- 慎用: 对含氟化合物敏感者(罕见)
- 孕妇: 无明确禁忌但建议优先选择非氟配方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持妆粉底液(占比>60%)
- 超防水防晒产品(占比~25%)
- 抗污染概念护肤品(新兴应用)
宣称趋势
- 科学宣称: "16小时持妆技术"、"分子防护盾"
- 过度宣称: "纳米级防霾屏障"、"完全阻隔污染物" (注:缺乏充分科学验证)
消费者争议
- 环境担忧: 25%消费者关注氟化合物生态影响
- 清洁障碍: 需使用含硅溶剂卸妆产品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目前最优异的防水/抗皮脂性能材料之一
- 在肤感调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 配方兼容性优于全氟聚醚类物质
局限性
- 成本高昂(普通硅油的5-8倍)
- 环境可持续性争议持续存在
- 部分功效宣称缺乏人体实证
研究方向
- 生物可降解氟硅化合物的开发
- 短链(C6)替代物的性能优化
- 透皮输送系统的协同应用探索
结论: 作为特种有机硅,全氟壬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在提升产品耐久性方面具备显著技术价值,但需平衡功效需求与环境可持续性,未来将向短链化、功能复合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