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氟壬基乙基硬脂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全氟壬基乙基硬脂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全氟壬基乙基硬脂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全氟壬基乙基硬脂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PERFLUORONONYLETHYL STEARYL DIMETHICON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全氟壬基乙基硬脂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全氟壬基乙基硬脂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Perfluorononyl Ethyl Stearyl Dimethicone)

化学分类

氟化有机硅聚合物 (含全氟烷基和长链烷基的聚硅氧烷衍生物)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通过以下步骤合成:
    • 全氟壬基乙基醇与含氢硅烷的硅氢加成反应
    • 与硬脂基硅氧烷单体共聚
    • 聚二甲基硅氧烷主链的聚合调控
  • 商业形态:透明至半透明粘稠液体,黏度范围 500-10,000 cSt (25°C)
  • 主要供应商:信越化学(Shin-Etsu)、迈图(Momentive)、瓦克化学(Wacker) (来源:化工原料数据库)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独特的"三疏"结构(疏水/疏油/低表面张力)赋予多重功能: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
持久防水防污 全氟烷基侧链形成低能表面(表面张力<20mN/m),阻止水/油渗透 (体外实验验证) 接触角>110°(水), >80°(橄榄油) (依据:J. Appl. Polym. Sci. 2018) 0.5-3%
增效防晒剂 降低防晒剂光降解率,增强膜连续性 中等 (体外/离体) UVA滤光剂光降解率降低35-50% (依据:Photochem. Photobiol. 2020) 1-5%
肤感调节剂 硬脂基链增强滑移性,降低摩擦系数 (仪器测试) 摩擦系数降低40% vs传统硅油 (来源:供应商技术白皮书) 0.2-2%
"抗蓝光"防护* 理论推测折射率匹配减少蓝光穿透 (无直接证据) 需临床验证 *注:此宣称缺乏人体证据支持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结构区域 化学组成 功能贡献 分子量范围
主链 聚二甲基硅氧烷 基础柔韧性/铺展性 3,000-30,000 Da
全氟区域 -CH2CH2C9F19 超疏水/疏油特性 ~500 Da/单元
烷基区域 -C18H37 (硬脂基) 增强润滑性/相容性 ~250 Da/单元
连接基团 Si-O-C / Si-C键 稳定性保障 -

关键结构参数

  • 氟碳比(F/C): ≥1.0 (高效防水关键)
  • 取代度: 5-20% 全氟基团,10-30% 硬脂基 (影响性能平衡)
  • 热稳定性: 分解温度 >250°C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防晒产品: SPF增效体系 (用量2-8%)
  • 长效彩妆: 睫毛膏/唇膏/粉底 (用量1-5%)
  • 抗污染产品: 隔离霜/日霜 (用量0.5-3%)
  • 高端护肤: 精华/晚霜肤感调节剂 (用量0.1-1%)

增效协同组合

  • 与有机防晒剂:
    • 提升奥克立林光稳定性达40%
    • 与阿伏苯宗形成分子复合物
  • 与粉体:
    • 降低二氧化钛/氧化锌表面能,提升分散性
    • 增强云母珠光定向排列
  • 与成膜剂:
    • 与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改善膜柔韧性
    • 与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增强耐擦性

配方注意事项

  • 需预分散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D5)或异十二烷
  • 高浓度可能导致颜料润湿问题
  • 避免与强离子化合物配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 聚二甲基硅氧烷衍生物总体安全 (参考:CIR 2016更新版)
  • 皮肤渗透性: 分子量>500Da,经皮吸收极低 (依据:体外皮肤渗透模型)
  • 致敏性: HRIPT测试阴性 (n=200)

环境争议

  • 全氟化合物(PFC)问题:
    • 不含PFOA/PFOS等受控物质
    • 降解产物追踪:目前无环境毒性数据 注:需更多生态毒理学研究
  • 生物累积性: 预测Log Pow>8,存在理论风险

适用人群指南

  • 推荐: 需要高防护性/长效持妆人群
  • 慎用:
    • 痤疮易发区 (可能致粉刺风险评级2/5)
    • 伴有皮炎的敏感肌 (初次使用需测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功能性产品: 定价$50-$150区间
  • 宣称关键词: "抗污染" (78%),"持妆锁色" (65%),"蓝光防护" (42%) (来源:2023全球美妆宣称分析)

消费者认知分析

  • 积极感知: "高级肤感"(92%),"持久效果"(87%)
  • 负面认知: "成分复杂"(58%),"环境担忧"(45%)
  • 清洁美妆挑战: 73%消费者要求提供PFCs安全证明

监管动态

  • 欧盟ECHA将部分PFCs列入REACH候选清单
  • 加州65提案关注全氟化合物迁移量
  • 中国《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未收录本成分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无可替代的"三防"性能: 防水/防油/防污染物迁移
  • 防晒系统增效: 提升SPF值及光稳定性
  • 顶级肤感调节: 丝绒质感与持久润滑平衡

局限性与挑战

  • 环境可持续性争议需生命周期评估(LCA)
  • 高成本限制大众市场应用 (原料价$300-500/kg)
  • 部分宣称缺乏人体功效验证

未来发展方向

  • 短链氟代技术: 开发C6以下全氟烷基替代品
  • 生物降解设计: 引入可水解键提升环境相容性
  • 智能响应系统: 温/pH触发疏-亲转换特性

结论: 作为高性能氟硅聚合物,在专业防护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需平衡技术创新与可持续性需求,加强环境行为研究和人体功效验证。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