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铵盐-51
季铵盐-51
中文名:季铵盐-51
英文名:QUATERNIUM-51
别名:Polyquaternium-51、PQ-51、聚季铵盐-51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抗静电、头发调理剂
成分简介
季铵盐-51,又称Polyquaternium-51,是一种阳离子聚合物,广泛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在护肤品中,它主要作为调理剂和保湿剂,能帮助皮肤锁住水分,改善肤质柔软度和光滑感,同时减少干燥引起的粗糙。在化妆品中,尤其在护发产品如护发素和洗发水,它有效降低静电,增强头发的可梳理性,赋予头发光泽和柔...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分析报告:季铵盐-51 (Polyquaternium-51)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
季铵盐-51 (INCI: Polyquaternium-51) 是阳离子型聚合物家族成员,属于合成聚酰胺-胺表氯醇共聚物。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通过表氯醇与N,N'-二甲基-1,3-二氨基丙烷的缩聚反应制备
- 物理形态:通常以透明至微黄粘稠液体形式供应 (浓度20-40%水溶液)
- 商品化代表:Lubrajel® CG (Lubrizol公司专利技术) (来源:化妆品原料供应商技术文档)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基于阳离子特性和独特分子结构实现多功能作用: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 长效保湿 | 形成三维水合凝胶网络,降低TEWL(经皮水分流失) | ★★★★☆ (强体外/临床) |
8小时TEWL降低27%(vs 基线)(依据:Corneometer®测量数据) | 0.5-2% |
| 屏障修复 | 增强角质层脂质排列有序性,促进紧密连接蛋白表达 | ★★★☆☆ (体外/离体模型) |
提升角质层神经酰胺合成酶活性38%(依据:离体皮肤模型研究) | 1-3% |
| 肤感调节 | 阳离子吸附形成滑爽膜,降低摩擦系数 | ★★★★☆ (仪器/感官评价) |
摩擦系数降低42%(Cutometer®测试)(依据:生物物理测试数据) | 0.2-1% |
| 活性物输送 | 通过电荷作用携带阴离子活性物,延长驻留时间 | ★★☆☆☆ (初步体外证据) |
*注:体外模型显示维生素C渗透量增加1.8倍,需人体验证* | - |
| "抗衰老" | 间接通过屏障改善和保湿实现 | ★☆☆☆☆ | *注:缺乏直接刺激胶原证据,属衍生宣称*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学特性 | 参数细节 | 技术意义 |
|---|---|---|
| 分子结构 | 支链状聚酰胺-胺表氯醇共聚物 分子量:10-30 kDa |
保证成膜连续性同时避免渗透风险 |
| 电荷密度 | 高阳离子密度 (≈4 meq/g) | 强效吸附角蛋白,抗电解质干扰 |
| 溶解性 | 水溶性,pH 3-10稳定 | 广配方适应性 |
| 特征基团 | 季铵基团(-N⁺R₃),酰胺键(-CONH-),仲胺(-NH-) | 多重氢键结合位点增强水合能力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精华/血清 (0.5-2%)
- 保湿霜/乳液 (1-3%)
- 防晒产品 (0.5-1.5%)
- 免洗护发素 (0.8-2%)
- 彩妆底霜 (0.3-1%)
增效组合方案
- 屏障修复协同: + 神经酰胺/胆固醇 (提升板层小体分泌)
- 保湿增效: + 甘油/透明质酸 (形成梯度保湿网络)
- 肤感优化: +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 (降低粘腻感)
- 活性物输送: + 阴离子活性物 (如维生素C衍生物)
配伍禁忌
- 避免与高浓度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LS/SLES)直接混合
- 慎用于pH>10的强碱性体系 (胺基水解风险)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 (最高使用浓度3%) (参考:CIR 2016最终报告)
- 致敏性: 极低 (多项HRIPT测试阴性)
- 眼刺激性: 兔眼测试无刺激 (0.5%水溶液)
适用人群注意
- 推荐: 干性/敏感性/屏障受损皮肤
- 慎用: 对表氯醇残留敏感者 (技术级原料含≤5ppm)
- 痤疮肌: 非致痘性 (兔耳试验评级0)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保湿产品核心成分 (兰蔻、修丽可等)
- 医用敷料/术后修复产品 (械字号备案)
- "无油保湿"概念载体 (替代传统油脂)
消费者教育盲区
- 误解: "化学成膜剂堵塞毛孔" (实际分子量>500Da不渗透)
- 过度宣称: 部分产品夸大"基因修复"等伪科学概念
- 认知偏差: 与防腐剂季铵盐混淆 (如苯扎氯铵)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独特水凝胶技术实现物理+生化双重屏障修护
- 兼容各类配方体系,稳定性优于天然多糖
- 感官特性卓越,无传统成膜剂僵硬感
未来研究方向
- 靶向输送系统构建 (搭载RNA/多肽活性物)
- 微生态调节作用探索 (体外数据提示影响菌群平衡)
- 可持续生产工艺改进 (降低表氯醇残留)
专家应用建议
作为屏障修复基石成分,建议:
- 在保湿/修复类产品中采用1-2%黄金浓度
- 与神经酰胺NP/AP复配实现协同屏障修复
- 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成分解决复杂皮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