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斯可皂苷元

鲁斯可皂苷元

鲁斯可皂苷元
中文名:鲁斯可皂苷元
英文名:RUSCOGENIN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鲁斯可皂苷元 (Ruscogenin) 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Ruscogenin

植物来源

  • 主要提取自假叶树属植物,特别是刺叶假叶树 (Ruscus aculeatus L.)的根茎
  • 次要来源:麦冬属植物 (Ophiopogon japonicus)块根

提取工艺

通过溶剂提取(乙醇/水混合溶剂)获得总皂苷,再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单体鲁斯可皂苷元,HPLC纯度通常 >95% (依据:天然产物分离技术文献)

历史应用背景

传统医学中用于抗炎和血管疾病治疗,2010年后进入化妆品领域 (参考:民族药理学杂志)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炎舒缓 抑制NF-κB和MAPK炎症通路,降低TNF-α、IL-6、COX-2表达 ★★★☆ (体外/动物模型强证据) 0.1μM浓度下抑制LPS诱导炎症因子达70% (来源:Int Immunopharmacol 2015) 0.001-0.01%
微循环改善 激活PI3K/Akt/eNOS通路促进NO生成,增强毛细血管张力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离体皮肤血管灌注模型显示血流增加40% (参考:Vascul Pharmacol 2013) 0.005-0.05%
屏障修复 上调丝聚蛋白(FLG)、内披蛋白(IVL)基因表达 ★★☆ (体外研究证据) 3D表皮模型显示FLG表达提升1.8倍 (依据:Exp Dermatol 2018) 0.01-0.1%
抗衰老/抗氧化* 潜在清除ROS能力,抑制MMP-1表达 ★☆ (初步研究) 体外成纤维细胞显示MMP-1抑制率约30% (注:需更多人体证据) 未知

*注:抗衰老宣称缺乏人体临床试验直接证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生物活性关联
皂苷元 鲁斯可皂苷元 (Ruscogenin) 分子式: C27H42O4,MW: 430.6 g/mol,LogP: 4.2 主要活性单体,穿透角质层能力中等
结构类似物 新鲁斯可皂苷元 (Neoruscogenin) 差向异构体,C1羟基构型不同 抗炎活性约为鲁斯可皂苷元的60%
前体皂苷 鲁斯可苷 (Ruscine) 糖基化形式(葡萄糖+鼠李糖) 皮肤酶解转化为活性皂苷元

结构特征

五环三萜皂苷元,具有Δ5-螺甾烷骨架,C1和C3位羟基化是其关键药效团 (依据:甾体化学研究)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精华液/安瓶 (水基醇溶液)
  • 修红霜 (O/W乳液)
  • 眼霜 (脂质体包裹体系)

增效组合

  • 七叶树皂苷 + 鲁斯可皂苷元:毛细血管收缩协同效应 (1+1>2) (参考:J Cosmet Dermatol 2020)
  • 红没药醇 + 鲁斯可皂苷元:抗炎通路互补 (NF-κB + COX-2双重抑制)
  • 神经酰胺 NP + 鲁斯可皂苷元:屏障修复协同 (基因表达+脂质补充)

配方注意事项

  • pH耐受范围:4.0-8.0 (强酸/碱条件下可能异构化)
  • 热稳定性:≤70℃ (高温导致降解率>15%)
  • 推荐添加浓度:0.001-0.1% (超过0.2%可能刺激)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数据

  • 皮肤刺激性:OECD 404测试显示0.1%浓度无刺激 (依据:原料商安全档案)
  • 致敏性:LLNA试验阴性 (预测无致敏性)
  • 光毒性: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

适用人群

  • 敏感肌/玫瑰痤疮:优先选择复配七叶树皂苷配方
  • 微循环障碍者 (黑眼圈/面色暗沉)
  • 屏障受损肌:建议与脂质补充剂联用

禁忌与注意事项

  • 避免与强效促渗剂 (如>2%乙醇) 联用,可能增加刺激风险
  • 孕妇慎用:动物实验显示高剂量(>10mg/kg)有子宫收缩活性 (注:化妆品用量极低,但建议谨慎)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抗红血丝/修红系列核心成分
  • "植物类肉毒"概念产品 (微循环改善宣称)
  • 药妆线舒缓修复产品

消费者认知调研

  • 认知度:28% (在活性成分中属中等偏低)
  • 关联功效:"褪红" (65%) > "抗炎" (32%) > "抗老" (15%)
  • 常见误解:"可替代医美去红血丝" (注:仅能改善功能性潮红,不可消除结构性红血丝)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

  • 机理明确的微循环调节剂抗炎剂
  • 低浓度高效特性 (0.001%即显示活性)
  • 天然来源成分的市场溢价潜力

研究缺口

  • 人体临床试验缺乏:现有功效数据多来自体外模型
  • 透皮行为研究不足:需明确不同剂型中的生物利用度
  • 长期使用安全性数据空缺 (>12周)

未来方向

  • 开发磷脂复合物提升透皮率
  • TRPV1抑制剂联用治疗神经源性炎症
  • 探索在头皮护理中的应用 (改善毛囊微循环)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