粱粉

粱(SETARIA ITALICA)粉

粱粉
中文名:粱粉
英文名:SETARIA ITALICA POWDER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保湿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粱(SETARIA ITALICA)粉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SETARIA ITALICA SEED POWDER

植物来源

禾本科狗尾草属植物粱(Setaria italica),俗称小米或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谷物之一,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已有8000余年栽培历史 (依据:考古学及植物遗传学研究)

加工方式

  • 原料制备:成熟种子经脱壳、研磨、分级过筛得到精细粉末
  • 粒径范围:通常为10-100微米(化妆品级)
  • 处理工艺:可经发酵或酶解处理增强活性成分释放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物理性去角质 不规则颗粒通过机械摩擦去除角质层老化细胞 (直接物理作用) 显微镜观察显示可有效移除角质细胞 (体外测试) 3-10%
油脂吸附 多孔结构物理吸附皮脂与杂质 中高 体外皮脂吸附实验显示吸附率达65%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2-8%
抗氧化保护 酚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 (体外证据) DPPH自由基清除率IC50=0.8mg/mL (Food Chemistry, 2020) 1-5%
美白淡斑* 潜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初步研究) 体外酪氨酸酶抑制率22%(10mg/mL)(未发表数据) 未知

*注:美白宣称缺乏人体临床试验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与皮肤作用
多糖类 (60-70%) β-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 成膜保湿、舒缓刺激、增强皮肤屏障
蛋白质 (10-15%) 谷蛋白、醇溶蛋白 氨基酸提供保湿因子,可能参与角质层修复
酚类化合物 阿魏酸、芥子酸、原儿茶酸 抗氧化主力,清除ROS,减少光损伤
矿物质 硅、镁、锌、铁 参与酶促反应,锌具控油潜力
膳食纤维 纤维素、半纤维素 物理吸附剂,提供去角质功能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清洁类:磨砂膏、洁面粉(浓度3-10%)
  • 面膜类:泥状吸附面膜(浓度5-15%)
  • 粉底类:固态粉饼(作为吸附剂替代滑石粉)

增效协同组合

  • 控油协同:高岭土 + 粱粉(增强皮脂吸附)
  • 抗氧化协同:维生素E + 粱粉酚类(自由基清除率提升40%)
  • 舒缓协同:泛醇 + 粱粉多糖(降低经皮失水率TEWL 18%)

配方注意事项

  • 需添加防腐剂防止微生物滋生(水分活度>0.6)
  • 避免与强酸性成分(pH<3)长期接触导致蛋白质变性
  • 研磨度影响肤感——精细粉体(<25μm)适合面部,粗粒(>50μm)适用身体护理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未单独评估,但谷物粉类通常认为安全 (参考:CIR谷物衍生物综述)
  • 致敏风险:低(无常见致敏蛋白报告)
  • 光毒性:无证据

适用禁忌

  • 慎用人群:活跃期痤疮(机械摩擦可能加重炎症)、屏障严重受损皮肤
  • 使用频率:磨砂产品建议≤2次/周
  • 原料纯度:需检测重金属(镉<1ppm)及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不得检出)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天然概念:"无化学磨砂"清洁产品的核心成分
  • 文化营销:结合"五谷养肤"东方理念(中国/日韩市场)
  • 可持续标签:可生物降解,替代塑料微珠

认知误区

  • 过度宣称: "深层排毒"、"基因修复"等缺乏科学依据
  • 成分混淆: 常被误标为"米糠粉"(Oryza sativa)
  • 潜在争议: 有机认证原料占比不足30% (行业调查数据)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

  • 已验证价值:优质物理去角质剂与油脂吸附剂
  • 配方优势: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颗粒替代品
  • 局限性:功效研究集中于体外,缺乏人体临床试验

研究方向

  • 发酵处理提升生物活性成分利用率
  • 纳米化技术增强透皮吸收(50-200nm颗粒)
  • 与益生元复配研究对皮肤微生物组的影响

应用前景

在"纯净美容"和"亚洲传统成分"趋势驱动下,作为可持续天然物理性成分,有望在磨砂、面膜及固态化妆品领域扩大应用,但需加强循证功效研究支撑功效宣称。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