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5 硬脂胺
PEG-5 硬脂胺

中文名:PEG-5 硬脂胺
英文名:PEG-5 STEARAMIN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抗静电, 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PEG-5 硬脂胺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PEG-5 硬脂胺(INCI: PEG-5 Stearyl Amine)属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聚乙二醇化脂肪胺衍生物,由硬脂胺(C18饱和脂肪胺)与5个环氧乙烷(EO)单元聚合而成 (依据:国际化妆品成分命名手册,2023版)。
来源与生产
- 原料来源:硬脂胺通常由植物油(如棕榈油、椰子油)氢化后衍生,聚乙二醇链为石油基合成 (参考:Kirk-Othmer化工百科全书)
- 合成路径:硬脂胺与环氧乙烷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乙氧基化反应,控制EO单元数为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
乳化稳定 |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10-12),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 ★★★★☆ (多项配方研究证实) | 在O/W乳液中表现稳定,尤其适合高油脂含量配方 |
阳离子辅助沉积 | 弱阳离子性增强与带负电角质层的吸附 | ★★★☆☆ (体外皮肤模型验证) | 可提升硅油、聚合物等成分的沉积率约15-30% |
"修复屏障" | 理论推测:脂肪链可能参与角质层脂质重组 | ★☆☆☆☆ (仅厂商宣称) | 缺乏直接证据支持修复功能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成分结构 | CH3(CH2)17NH(CH2CH2O)5H | 分子量~438,室温呈蜡状固体 |
副产物 | 游离硬脂胺、PEG-4/PEG-6同系物 | 需控制含量<1%(CIR安全标准) |
关键参数 | EO分布指数(泊松分布) | 影响HLB值和溶解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护发素/发膜:与硅油协同提升沉积率 (专利US20180078522A1)
- 卸妆油:增强对防水彩妆的乳化清除能力
- 膏霜:稳定高浓度油脂体系(如含25%以上乳木果油)
协同成分
- 阴性聚合物:如丙烯酸酯共聚物,通过电荷相互作用增强成膜
- 非离子表活:与PEG-40氢化蓖麻油复配可降低体系黏度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1(安全)(2016年评估)
- 致敏风险:极低(0.02%斑贴阳性率)
- 使用限制:避免与强氧化剂配伍(可能生成亚硝胺)
适用人群
- 推荐:健康皮肤、油性发质
- 谨慎使用:受损屏障期(可能干扰脂质自组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出现在以下产品类型:
- 平价护发产品:作为硅油替代沉积剂降低成本
- 宣称"温和"的卸妆品:利用其低刺激特性进行营销
消费者误区:常被混淆为PEG类防腐剂,实际功能完全不同。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成本效益高、配方兼容性强,在乳化体系中有不可替代性。
研究缺口:需更多in vivo研究验证其长期使用对屏障的影响。
未来趋势:与生物基原料(如植物衍生硬脂胺)结合开发绿色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