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根提取物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根提取物

地黄根提取物
中文名:地黄根提取物
英文名:REHMANNIA GLUTINOSA ROOT EXTRACT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根提取物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背景

INCI名称: REHMANNIA GLUTINOSA ROOT EXTRACT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为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植物,其根部在传统中医(TCM)中广泛用于滋阴、补血及抗炎。现代化妆品应用中,其提取物主要通过水或乙醇萃取获得。(参考:Pharmacognosy Reviews, 2016)

提取物制备方法

  • 常见溶剂: 水、乙醇或混合溶剂(如30-70%乙醇)
  • 关键工艺参数: 温度(通常60℃以下)、萃取时间(1-3小时)、原料干燥方式(影响活性物保留率)
  • 标准化指标: 部分厂商以梓醇(Catalpol)或毛蕊花糖苷(Acteoside)含量作为质量控制标准(来源:厂商技术资料)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 清除ROS(如·OH、O2-),上调Nrf2/ARE通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SOD、CAT)表达 强(体外+动物实验) 在DPPH实验中显示EC50≈0.2mg/mL,优于维生素E(依据: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8) 0.1-1%
抗炎 抑制NF-κB通路,降低TNF-α、IL-6分泌;抑制COX-2和iNOS表达 中等(体外+小鼠模型) 在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100μg/mL提取物可降低40%NO产生(依据: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2015) 0.5-2%
促进胶原合成 可能通过TGF-β/Smad通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 弱(初步细胞实验) *注:仅在HS68细胞中观察到Ⅰ型胶原mRNA水平升高,缺乏人体数据* 未知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抗炎功效

地黄提取物的抗炎作用主要归因于其环烯醚萜苷类(如梓醇)和苯乙醇苷类(如毛蕊花糖苷)。机制研究显示:

  • TPA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中,1%提取物应用可减少56%肿胀度(与0.1%氢化可的松效果相当)(依据: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17)
  • 通过HPLC-活性追踪发现,毛蕊花糖苷对COX-2的IC50为8.3μM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皮肤关联活性
环烯醚萜苷 梓醇(Catalpol)、益母草苷(Leonuride) 水溶性,热不稳定(降解温度>70℃) 抗氧化、神经保护(可能影响TRPV1缓解敏感)
苯乙醇苷 毛蕊花糖苷(Acteoside)、异毛蕊花糖苷(Isoacteoside) 两亲性,UV不稳定(需避光保存) 抗炎、抗菌(对痤疮丙酸杆菌MIC≈50μg/mL)
多糖 RG-多糖(RGP,分子量10-50kDa) 高吸水性,溶液粘度高 保湿(通过AQP3上调)、免疫调节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基体系: 精华液、爽肤水(需注意防腐挑战)
  • 乳化体系: 乳液(建议添加在低温水相)
  • 特殊注意事项: 避免与高浓度电解质(如>1%硫酸镁)配伍,可能导致多糖析出

增效组合

  • 抗氧化协同: 与维生素C衍生物积雪草提取物联用,可提升自由基清除率30%以上(来源:体外ORAC联合测试数据)
  • 舒缓敏感: 搭配红没药醇神经酰胺,增强屏障修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数据

  • CIR评估: 1-5%浓度范围内无刺激性报告(完整皮肤)(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9)
  • 潜在风险: 含苯乙醇苷成分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发生率<0.1%)

适用人群

  • 推荐: 干性至敏感性肌肤(尤其伴随轻度炎症)
  • 慎用: 对植物花粉过敏者(交叉过敏风险)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地黄提取物在亚洲市场(尤其中国、韩国)常被定位为"汉方美白""滋阴抗老"成分,但其科学证据更支持抗炎和抗氧化诉求。消费者调查显示:

  • 认知度: 在30-45岁女性群体中,约62%听过"地黄"但仅28%了解其具体功效(来源:2023亚太区成分调研报告)
  • 市场趋势: 常与灵芝、人参等组成"复方中药萃取"概念,溢价空间达15-30%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 地黄根提取物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有较充分证据,适合应用于舒缓修护类产品。其多糖成分的保湿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局限性与发展方向:

  • *目前缺乏标准化活性物指标,不同批次功效差异可能达40%*
  • 需开展更多人体临床测试(尤其针对光老化和屏障修复)
  • 通过微囊化技术解决梓醇的稳定性问题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