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荽果/叶提取物
芫荽(CORIANDRUM SATIVUM)果/叶提取物
成分简介
芫荽(CORIANDRUM SATIVUM)果/叶提取物是从香菜的果实和叶子中提取的天然成分,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具有多种作用。它富含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和类黄酮,能帮助中和自由基,减缓皮肤老化过程,改善细纹和皱纹。同时,该提取物具有抗炎和抗菌特性,可舒缓敏感肌肤,减少红肿和刺激,并辅助控制痤疮问题。在保...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芫荽(CORIANDRUM SATIVUM)果/叶提取物
1. 基础信息 & 来源
本报告旨在基于现有科学文献,对化妆品成分芫荽(CORIANDRUM SATIVUM)果/叶提取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INCI名称与植物学背景
INCI 名称: CORIANDRUM SATIVUM (CORIANDER) FRUIT/LEAF EXTRACT
中文通用名: 芫荽(香菜)果/叶提取物
植物学来源: 该提取物来源于伞形科(Apiaceae)芫荽属植物Coriandrum sativum L.的果实(常称为种子)和/或叶片。果实和叶片的化学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产品中明确标注提取部位至关重要。(依据:植物化学与生药学资料)
提取部位与工艺
- 果实提取物: 通常采用溶剂(如水、乙醇、丙二醇等)萃取干燥成熟的果实。富含挥发性油脂(单萜类)和非挥发性多酚。
- 叶提取物: 多采用水或水醇溶剂从新鲜或干燥叶片中提取。以醛类挥发油和多酚、黄酮类化合物为主要特征。
(注:不同提取工艺和部位会导致最终提取物的活性物组成和功效侧重不同,配方师需根据目标功效选择。)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科学依据为重点)
芫荽提取物在化妆品中的功效宣称多样,但其科学证据强度因具体功效而异。下表总结了其主要宣称、作用机制及证据等级。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如已知) |
|---|---|---|---|---|
| 抗氧化 | 中和自由基(ROS),通过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芦丁)提供电子,中断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增强皮肤内源性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高 (体外、离体模型证据充分) | 多项DPPH、ABTS、FRAP自由基清除实验显示其提取物具有强抗氧化活性,效力与VC、BHT等相当甚至更强。(参考:J Agric Food Chem. 2009;57:6578-87) | 体外研究常用浓度 0.1-1% (w/v),配方中建议 >0.5% |
| 舒缓/抗刺激 | 抑制促炎介质(如TNF-α, IL-6, IL-1β, PGE2)的产生和释放;调控NF-κB等炎症信号通路。 | 中-高 (体外细胞模型证据较多) | 在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模型中,芫荽提取物能显著降低NO、PGE2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参考:J Ethnopharmacol. 2006;104:149-55) | 体外有效浓度范围较宽 (0.01-0.1 mg/mL) |
| 抗菌/净化 |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特别是其挥发性成分如芳樟醇、癸醛);抑制生物膜形成;干扰菌体能量代谢。 | 高 (针对特定菌种,体外证据充分) | 对Cutibacterium acnes(痤疮丙酸杆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Escherichia coli(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参考:Microb Pathog. 2017;110:505-513) | MIC (最小抑菌浓度) 因菌种和提取物而异,通常 >1% |
| 收敛 | 鞣质(单宁)类成分可与皮肤角质层蛋白质结合, temporarily tightening the skin and reducing the appearance of pores. | 中 (传统使用支持,机理明确) | 基于其收敛性成分的存在,但具体针对毛孔的临床研究较少。 | 未知 |
| 美白/抑制酪氨酸酶 | 理论上,其多酚可能通过螯合铜离子或直接与酪氨酸酶作用来抑制其活性。 | 低 (初步体外证据) | 个别体外研究显示微弱抑制作用,远弱于熊果苷或曲酸。证据薄弱,不足以支持主要美白宣称。(来源:零星研究报告,需谨慎评估) | 未知/不明确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芫荽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复杂,其组成高度依赖于提取部位(果或叶)和提取溶剂。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与皮肤相关活性 |
|---|---|---|
| 挥发性油脂 (果实中尤为丰富) | 芳樟醇 (Linalool)、樟脑 (Camphor)、α-蒎烯 (α-Pinene)、γ-松油烯 (γ-Terpinene)、癸醛 (Decanal, 叶片特征香气) | 赋予特征香气;具有抗菌、抗炎和轻度抗氧化活性;但也是潜在的致敏原。 |
| 多酚类 (包括酚酸与黄酮) | 槲皮素 (Quercetin)、芦丁 (Rutin)、绿原酸 (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 (Caffeic acid)、没食子酸 (Gallic acid) | 核心抗氧化成分,负责清除自由基;具有抗炎、抗光老化和潜在的皮肤保护作用。 |
| 脂肪酸 | Petroselinic acid (岩芹酸)、油酸 (Oleic acid)、亚油酸 (Linoleic acid) | 构成皮肤脂质屏障的成分,具有润肤作用;其中亚油酸对痤疮肌肤有益。 |
| 甾醇类 | β-谷甾醇 (β-Sitosterol)、豆甾醇 (Stigmasterol) | 具有抗炎特性,有助于维护皮肤屏障功能。 |
| 其他 | 单宁 (Tannins)、维生素 (如VC)、矿物质 | 单宁提供收敛感;维生素和矿物质参与皮肤代谢。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产品类型
- 洁面产品 & 爽肤水: 利用其抗菌和收敛特性,适合油性、易长痘肌肤。
- 精华 & 乳液/面霜: 作为抗氧化和舒缓成分,添加到抗衰老、舒缓镇静类配方中。
- 面膜: 作为净化、舒缓功能的活性添加物。
- 头皮护理产品: 利用其抗菌抗炎特性,有助于改善头皮屑和头皮瘙痒。
协同增效成分建议
- 与其他抗氧化剂复配: 如维生素C / 维生素E、烟酰胺、阿魏酸等,可构建更全面的抗氧化网络,提升光保护效果。
- 与舒缓成分复配: 如红没药醇、积雪草提取物、甘草亭酸等,增强产品的抗刺激和镇静功效。
- 与天然防腐体系复配: 与其他天然抗菌剂(如辛酰羟肟酸、1,2-己二醇)协同,可降低传统防腐剂的用量。
(注:实际复配需考虑配方相容性、pH稳定性及剂型限制。)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
- 总体安全性: 化妆品香料成分专家小组(CIR)已评估芫荽籽提取物和芫荽籽油在现有使用 practices and concentrations下是安全的。(参考:CIR, 2016)
- 致敏性: 其主要挥发性成分(如芳樟醇)是欧盟26种已知致敏香料之一。法规要求若其在驻留型产品中浓度 ≥ 0.001% 或冲洗型产品中 ≥ 0.01%,必须在标签上标注。因此,使用富含挥发油的提取物时需评估其致敏风险。
- 光毒性: 目前无证据表明其具有光毒性。
适用肤质与注意事项
- 推荐适用: 油性、混合性、易长痘肌肤;寻求抗氧化和舒缓功效的肌肤。
- 谨慎使用/注意: 已知对香料、伞形科植物(如芹菜、胡萝卜)过敏的人群应避免使用。孕期和哺乳期妇女出于谨慎考虑,建议避免高浓度使用。
- 使用建议: 建议在使用含该成分的新产品前进行皮试(Patch Test)。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芫荽提取物在化妆品市场中通常被定位为:
- "天然"与"纯净" 美容概念的组成部分。
- 多功能活性成分,主打抗氧化、净化和舒缓,常见于“素食”、“绿色科技”品牌。
- 提供清新、草本的香气体验,替代或减少合成香料的使用。
消费者认知
- 认知度呈两极化:喜爱其香气和天然概念的消费者对其有积极看法;而厌恶香菜气味的人群则会排斥。
- 随着“成分党”崛起,其抗氧化和抗菌功效被更多关注成分表的消费者所认可。
- 部分消费者可能因其潜在的致敏性(作为香料)而产生疑虑。
7. 总结与展望
芫荽(CORIANDRUM SATIVUM)果/叶提取物是一种具有悠久食用和药用历史的天然植物成分。在现代化妆品应用中,其价值主要体现在:
- 明确的科学依据: 拥有坚实的体外研究证据支持其抗氧化、抗菌和抗炎的核心功效,使其成为配方中有效的功能性添加剂。
- 化学复杂性: 其功效是多种活性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同时也意味着其品质和效果受提取部位、工艺影响巨大,需要原料供应商提供标准化和充分的数据支持。
- 安全性考量: 总体安全,但其挥发性成分带来的潜在致敏性不容忽视,符合法规要求并进行风险评估是负责任配方的前提。
展望: 未来的研究应更多转向临床人体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其在真实使用条件下的功效(如抗皱、改善痤疮)。此外,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如细胞培养)获取高纯度、低致敏风险的特定活性单体(如特定多酚),或开发新型载体系统以提高其稳定性和皮肤渗透性,可能是该成分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将继续作为“多效合一”的天然成分代表,在追求绿色、高效和感官愉悦的化妆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