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果提取物
枸杞(LYCIUM CHINENSE)果提取物

中文名:枸杞果提取物
英文名:LYCIUM CHINENSE FRUIT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抗氧化
成分详细分析
枸杞(LYCIUM CHINENSE)果提取物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学背景
INCI名称: LYCIUM CHINENSE FRUIT EXTRACT
源自茄科(Solanaceae)枸杞属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的成熟果实,区别于同属近缘物种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传统东亚医学中用于滋补肝肾与明目,现代研究聚焦其抗氧化与抗炎活性(来源: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7)。
提取工艺与原料形态
- 常见提取方式:水提、乙醇/水混合溶剂提取、超临界CO2萃取
- 商业原料形态:深红色至棕褐色液体或粉末,含标准化多糖或酚酸指标
- 活性保留关键:低温提取(<60℃)避免热敏性成分降解(参考:Food Chemistry, 2019)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防护 | 清除ROS(·OH, O2-),上调Nrf2/ARE通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SOD, CAT)表达 | ★★★☆(体外+动物模型) | DPPH清除率IC50≈0.2mg/mL,显著降低UVB诱导的MDA生成(依据: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 2018) | 0.5-2% |
抗糖化 | 抑制AGEs形成,阻断CML与胶原交联 | ★★☆(体外研究) | *注:在BSA-果糖模型中表现抑制率>60%,但缺乏皮肤组织验证* | 未知 |
美白淡斑 | *宣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但现有证据矛盾* | ★☆(初步研究) | 部分研究显示对蘑菇酪氨酸酶抑制率≈15%(1mg/mL),远低于熊果苷(来源:厂商资料) | 未确立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抗炎机制:通过下调NF-κB和MAPK通路减少IL-6、TNF-α分泌,在脂多糖刺激的巨噬细胞模型中显示剂量依赖性抑制(依据: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2020)。但3D皮肤模型数据仍有限。
屏障修复:初步研究发现其多糖组分可能促进丝聚蛋白(filaggrin)表达,需更多人皮肤等效实验验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皮肤相关性 |
---|---|---|---|
多糖类 | LBP(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s) 阿拉伯半乳聚糖 |
水溶性,分子量10-100kDa | 主要抗氧化/免疫调节载体,需注意分子量影响渗透性 |
酚酸类 | 咖啡酸、p-香豆酸 枸杞酸(lyciumacid) |
Log P≈1.5-2.0 | 直接自由基清除,协同增强维生素C稳定性 |
carotenoids | 玉米黄质、β-胡萝卜素 | 脂溶性,光敏感性 | 需包埋技术保护活性,理论上有助蓝光防护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基体系:精华液、爽肤水(需注意防腐挑战)
- 乳液/霜体:与油溶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复配
- 特殊载体:脂质体包裹提高多糖渗透性
增效组合
- 抗氧化网络:与维生素C衍生物、谷胱甘肽联用延长自由基中和链式反应
- 抗炎协同:搭配红没药醇或积雪草苷增强对敏感肌舒缓效果
- 稳定性注意:避免与高浓度金属离子(如Cu2+)配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1(安全,无已知不良反应)(参考:CIR 2016最终报告)
- 潜在风险:
- 含光敏性carotenoids,高浓度时需评估日用产品紫外线防护设计
- 花粉过敏者可能出现交叉反应(个案报告,发生率极低)
适用人群
- 推荐:初老肌肤、氧化压力环境人群
- 谨慎测试:特应性皮炎急性期(虽具理论抗炎性,但个体差异大)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在"超级食物"概念驱动下,枸杞提取物常被定位为:
- "东方传统智慧+现代科学"双重背书,多见于高端抗衰线
- 消费者主要认知为"天然抗氧化",对其具体机制了解有限
- *市场存在过度夸大免疫调节与"延寿"关联的现象*
7. 总结与展望
现有价值:作为多靶点温和抗氧化剂,适合长期保养型配方,尤其适合亚洲消费者文化偏好。
研究缺口:
- 需更多人体临床验证其抗皱与屏障修复实效
- 探索标准化评价方法(如以LBP-3多糖亚组分作为活性标记物)
技术方向:开发酶解修饰技术改善多糖皮肤渗透性,或与微针等促渗技术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