脒基脯氨酸
脒基脯氨酸

中文名:脒基脯氨酸
英文名:AMIDINOPROLIN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脒基脯氨酸 (Amidinoproline)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脒基脯氨酸 (INCI: Amidinoproline),化学名称:(S)-1-(5-脒基-2-羧基吡咯烷-1-基)甲酮
来源与背景
合成氨基酸衍生物,通过脯氨酸结构修饰获得。由法国Silab公司于2000年代初首次开发并商业化,商品名Pro-Capture® (来源:专利EP1524971B1)。
- 天然存在:无已知天然来源,属全合成分子
- 分子式:C7H11N3O3
- 分子量:185.18 g/mol
- CAS号:329117-64-6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糖化保护 | 竞争性抑制AGEs形成,螯合活性羰基化合物 |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
体外试验显示抑制AGEs生成达78%(1%浓度) (来源: Int J Cosmet Sci. 2005) |
0.5-2% |
抗氧化强化 | 清除ROS,激活Nrf2/ARE抗氧化通路 | ★★★☆☆ (体外/机制研究) |
使SOD活性提升42%(1mM浓度) (来源: Silab技术文档) |
1-3% |
胶原保护 | 抑制MMP-1活化,减少胶原降解 | ★★★☆☆ (离体皮肤模型) |
UV照射后胶原纤维完整性提高67% (来源: J Cosmet Dermatol. 2008) |
0.5-2% |
皮肤"排毒" | 作用机制不明确 | ★☆☆☆☆ (厂商宣称) |
注:缺乏独立研究支持的科学定义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 化学特征 | 对配方的影响 |
---|---|---|
分子结构 | 脯氨酸环+脒基官能团,具两性离子特性 | 高水溶性(>500g/L),pH敏感(pI≈6.8) |
稳定性 | 耐热(≤80℃),光敏感(需避光保存) | 配方需添加抗氧化剂(如BHT) |
配伍禁忌 | 与高浓度电解质、强氧化/还原剂不相容 | 避免与高浓度VC、金属离子同配方 |
溶解特性 | 水溶性:极高 油溶性:极低(log P=-2.3) |
仅适用于水基配方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精华液/血清 (最佳载体,浓度1-3%)
- 抗衰老面霜/眼霜 (0.5-2%)
- 面膜液 (1-3%)
- 清洁类产品 (不适用,停留时间不足)
已验证协同成分
- 肌肽:糖化终点产物清除增效40%
- 麦角硫因:抗氧化协同指数1.8
- 类视黄醇:胶原合成促进叠加效应
- 透明质酸:改善经皮渗透效率
配方技术要点
推荐pH范围5.5-7.0,添加0.1-0.5%螯合剂(如EDTA二钠)增强稳定性。渗透促进建议使用1,2-戊二醇(3-5%)。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状态:未单独评估(GRAS类氨基酸衍生物)
- 皮肤刺激性:兔试验显示无刺激(5%浓度)
- 致敏性:HRIPT测试(0.8%)阴性
- 光毒性:3T3 NRU试验阴性
适用人群与禁忌
- 适用:糖化皮肤、光老化、抗氧化需求人群
- 慎用:急性屏障受损期皮肤
- 孕妇:无致畸数据,建议避免高浓度使用
法规状态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版)收录,欧盟无限制规定(来源:CosIng数据库)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抗衰老/抗糖化产品线核心成分
- 常与"细胞能量""代谢激活"概念捆绑
- 单成分产品均价:$50-120/30ml
消费者认知分析
认知度中等(约32%),但"抗糖化"概念接受度高(78%)。主要困惑点:与普通氨基酸的区别(来源:2023消费者成分调研)。
市场趋势
亚太区年增长率18.7%(2020-2025预测),"抗糖化"宣称产品的主要驱动成分之一。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明确的抗糖化机制,多靶点抗氧化作用
- 证据缺口:长期人体抗衰效果需RCT验证
- 创新性:首个靶向AGEs的合成氨基酸衍生物
未来发展
研究方向:①与线粒体保护剂的复配效应 ②微囊化技术提高透皮率 ③验证对特定AGEs(如CML)的清除选择性。
应用建议
推荐作为抗糖化核心成分用于30+人群的预防性抗衰产品,需配合光保护成分实现协同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