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叶菊叶提取物

甜叶菊(EUPATORIUM REBAUDIANUM)叶提取物

甜叶菊叶提取物
中文名:甜叶菊叶提取物
英文名:EUPATORIUM REBAUDIANUM LEAF EXTRACT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甜叶菊(EUPATORIUM REBAUDIANUM)叶提取物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EUPATORIUM REBAUDIANUM LEAF EXTRACT

植物学来源: 菊科(Asteraceae)甜叶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的干燥叶片(植物学分类: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制备工艺

  • 主要提取方法: 水提、醇提(乙醇/丙二醇)或水醇复合提取
  • 关键工艺参数: 温度控制(通常50-80℃)、提取时间、溶剂比例及纯化步骤
  • 标准化指标: 常以总甜菊糖苷含量(≥80%)或特定活性成分(如莱鲍迪苷A)作为质量控制基准

历史与传统应用

在南美洲(巴拉圭、巴西)传统医学中用于伤口愈合、皮肤炎症缓解及糖尿病管理(来源:民族药理学研究文献)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防护 清除ROS、激活Nrf2/ARE抗氧化通路、抑制脂质过氧化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强证据 显著降低UV诱导的MDA生成(EC50≈0.1-0.5%)(Food Chem Toxicol, 2019) 0.1-2%
抗炎舒缓 抑制NF-κB通路、降低TNF-α/IL-6/COX-2表达 体外/动物模型中等证据 在小鼠耳肿胀模型中抑制率达62%(1%浓度)(J Ethnopharmacol, 2016) 0.5-3%
抗糖化 捕获活性羰基化合物、抑制AGEs形成 体外实验初步证据 抑制牛血清白蛋白糖化反应(IC50=0.38mg/mL)(J Agric Food Chem, 2011) 研究阶段
保湿强化* 促进水通道蛋白AQP3表达(理论推测) 有限体外证据 注:角质形成细胞模型显示AQP3上调,缺乏临床验证 未知

*注:保湿宣称主要基于甜菊糖苷的吸湿特性,临床证据不足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皮肤生物活性
二萜糖苷(主要活性物) 甜菊苷(Stevioside)
莱鲍迪苷A(Rebaudioside A)
杜尔可苷A(Dulcoside A)
水溶性
热稳定(≤120℃)
pH稳定(3-9)
自由基清除、抗炎、抑制酪氨酸酶
黄酮类 槲皮素(Quercetin)
山柰酚(Kaempferol)
木犀草素(Luteolin)
醇溶性
光敏感性
抗氧化、紫外线防护、抑制MMP
酚酸类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咖啡酸(Caffeic acid)
水/醇溶性
易氧化
抗炎、抗菌、抑制弹性蛋白酶
微量元素 锌、硒 痕量存在 注:含量极低,生理意义不明确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基体系: 精华液、爽肤水(需注意防腐挑战)
  • 乳液/膏霜: 保湿霜、防晒产品(增强光保护)
  • 特殊剂型: 面膜、安瓶精华(建议浓度1-3%)

配方注意事项

  • pH稳定性: 最适pH 5-7,强酸/碱环境可能导致糖苷水解
  • 热稳定性: 耐受常规乳化温度(≤80℃)
  • 配伍禁忌: 高浓度电解质可能引起沉淀

增效协同组合

  • 抗氧化协同: 维生素C/E、阿魏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抗炎协同: 红没药醇、甘草酸二钾、积雪草提取物
  • 抗衰协同: 视黄醇衍生物、玻色因(通过不同机制作用于基质蛋白)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 1-5%浓度在化妆品中安全(CIR, 2017)
  • 致敏性: 极低(致敏率<0.3%,主要关联溶剂)
  • 光毒性: 无报告(PIF<1.0)

适用人群与禁忌

  • 适用: 敏感肌(抗炎特性)、光老化肌肤、油痘肌(调节皮脂氧化)
  • 慎用: 菊科植物过敏者(交叉过敏理论风险)
  • 孕期: 无致畸报告,但缺乏系统研究(建议谨慎)

法规状态

  •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序号:08117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允许使用
  • FDA:GRAS(食品级),化妆品应用无限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核心概念: "天然抗糖化剂"、"植物抗氧化新星"
  • 产品类型: 抗初老精华(35%)、敏感肌修护产品(28%)、"纯净美妆"(Clean Beauty)线(22%)
  • 价格定位: 中高端($30-$80主力价位带)

消费者认知特点

  • 认知优势: "食品级安全"印象(源于代糖应用)、"天然来源"标签
  • 认知误区: 混淆"抗糖化"与"控血糖"功效、高估保湿能力
  • 市场教育重点: 需明确区分食用功效与透皮作用机制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证据充分: 体外/离体模型中表现出显著抗氧化、抗炎活性
  • 证据待完善: 抗糖化、胶原保护的临床数据不足
  • 配方优势: 良好的稳定性和配伍性,适合多种剂型

未来研究方向

  • 作用机制: 深入解析甜菊苷透皮吸收效率及真皮层作用路径
  • 临床验证: 开展随机对照试验(RCT)验证抗光老化和改善肤质功效
  • 技术创新: 开发微囊化技术提高生物利用度

应用前景

作为多靶点植物活性成分,在抗污染配方、敏感受损肌肤修护及"抗糖化"概念产品中具有显著开发价值,但需避免过度夸大非核心功效。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