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扁桃油聚甘油-6 酯类
甜扁桃油聚甘油-6 酯类

中文名:甜扁桃油聚甘油-6 酯类
英文名:SWEET ALMOND OIL POLYGLYCERYL-6 ESTERS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甜扁桃油聚甘油-6 酯类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runus Amygdalus Dulcis (Sweet Almond) Oil Polyglyceryl-6 Esters
原料来源与加工
- 植物来源:由甜杏仁(Prunus amygdalus var. dulcis)压榨油衍生
- 合成工艺:甜杏仁油甘油三酯与聚甘油-6在催化剂作用下经酯交换反应生成
- 关键步骤:分子重构保留甜杏仁油脂肪酸组成(油酸约70%),接枝聚甘油亲水基团
原料形态与特性
- 外观:淡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体
- 溶解性:水分散性(非离子特性),HLB值约10-12
- 稳定性:抗氧化性优于原料油(酯化降低不饱和度)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乳化稳定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特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 充分证实 | 形成液晶层状结构增强乳液稳定性 | 1-5% |
屏障修复 | 提供油酸(ω-9)促进神经酰胺合成 | 临床证据支持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8.7% | 2-8% |
柔润赋脂 | 极性酯类模拟皮脂结构,延展系数>0.85 | 充分证实 | 即刻改善皮肤粗糙度(Corneometer↑32%) | 3-10% |
抗氧化 | 生育酚传递+自由基淬灭 | 体外证据 | ORAC值3800 μmol TE/g(理论推算) | 未确立 |
抗炎舒缓 | 油酸调控COX-2通路 | 机制推测 | 基于原料油研究外推,需临床验证 | 未确立 |
注:标红功效缺乏直接人体临床证据,主要基于原料油特性推测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贡献 |
---|---|---|---|
混合脂肪酸聚甘油酯 | 油酸聚甘油-6酯(主) 亚油酸聚甘油-6酯 |
分子量:900-1200 Da 酯化度:65-80% |
表面活性+润肤核心 |
游离聚甘油 | 聚甘油-6 | 聚合度n=6 羟基值320-380 mgKOH/g |
亲水基团提供水合作用 |
微量活性物 | 生育酚 植物甾醇 |
含量<0.5% 保留自原料油 |
辅助抗氧化稳定性 |
甘油二酯 | 油酸-油酸甘油二酯 | 占比10-15% | 增强皮肤亲和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配方类型
- 首选应用:O/W乳液/膏霜(自乳化剂)
- 适用体系:清洁产品(卸妆乳)、防晒剂、BB霜
- 温度敏感:建议添加温度≤75℃(防止聚甘油链降解)
增效配伍组合
- 屏障修复协同:+神经酰胺 NP(摩尔比3:1增强层状结构)
- 稳定性协同:+山嵛醇(提升液晶相转变温度)
- 功效增强:+红没药醇(降低经皮刺激潜力)
配伍禁忌
- 阳离子体系:高浓度时可能发生絮凝(电荷中和)
- 强氧化剂:导致聚甘油链断裂(避免过氧化物配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基于聚甘油酯类评估,2020年更新)(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9)
- 致敏性:未检出苯甲醛(杏仁油主要致敏物,加工中去除)
- 眼刺激性:BCOP测试显示轻微刺激性(分值>3时需谨慎)
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 推荐人群:干性至中性皮肤,屏障受损肌
- 谨慎使用:油痘肌(油酸可能促进痤疮)
- 坚果过敏:蛋白质残留<2ppm,但仍建议警示标识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中高端"纯净美容":天然来源+绿色化学加工
- 敏感肌专用:宣称"零添加防腐"体系(自防腐特性)
- 可持续宣称:生物降解率>90%(OECD 301B)
消费者认知分析
- 正面认知:"天然杏仁成分"联想带来安心感
- 认知偏差:40%消费者误认为"纯植物油"(来源:2023年消费者调研报告)
- 宣称偏好:"无硅油触感"成为主要购买驱动力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创新性结合植物油亲肤性与合成酯稳定性
- 自乳化特性减少配方中表面活性剂总量(最高减量30%)
- 宽pH稳定性(pH3-9)适配各类配方体系
研究缺口与前景
- 证据缺口:缺乏独立临床研究验证抗炎功效
- 技术趋势:酶催化定向酯化提升产物均一性
- 应用拓展:脂质体载体(荷载维A酸等活性物)
专家结论
甜扁桃油聚甘油-6酯类作为多功能润肤乳化剂,其屏障修复功能具有生化机制支持,但抗氧化等次要功效需更多证据。推荐在O/W乳液中以3-5%浓度使用,配合神经酰胺可最大化屏障修复效果。坚果过敏标识仍属必要,尽管致敏风险显著低于原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