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甘油-6 辛酸酯

聚甘油-6 辛酸酯

聚甘油-6 辛酸酯
中文名:聚甘油-6 辛酸酯
英文名:POLYGLYCERYL-6 CAPRYLATE
别名:Polyglyceryl-6 Caprylate
安全性: 1
功效:柔润剂, 乳化剂

成分简介

聚甘油-6 辛酸酯是一种常见的化妆品成分,属于聚甘油酯类,由聚甘油与辛酸酯化而成。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它主要作为乳化剂使用,帮助混合油性成分和水性成分,形成稳定的乳液或霜剂,防止产品分层。同时,它还具有增溶作用,能促进不溶性活性成分的溶解,提升产品功效。作为润肤剂,它能赋予皮肤柔软和光滑的触感,改善产...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聚甘油-6 辛酸酯 (Polyglyceryl-6 Caprylat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Polyglyceryl-6 Caprylate

化学分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甘油酯类)

来源与生产

  • 原料来源:由植物来源的甘油和辛酸(椰油/棕榈仁油衍生物)经酯化反应合成
  • 合成工艺
    • 甘油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高温脱水聚合成聚甘油-6
    • 与辛酸在180-220°C下进行酯化反应
    • 经脱色、脱臭、过滤等精制工艺
  • 商品形态:淡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体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HLB值8-10),形成液晶层状结构增强稳定性 ★★★★☆
(充分证实)
电镜研究显示形成稳定液晶网络(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18) 1-5%
肤感改善 极性头基与角质层结合,非极性尾链形成疏水膜 ★★★★☆ Cutometer测试显示即时提升皮肤光滑度(IFSCC Proc. 2020) 0.5-3%
促渗透 暂时扰动角质层脂质排列,增加活性物扩散系数 ★★★☆☆
(体外证据)
Franz细胞实验显示咖啡因渗透提高40%(Int. J. Pharm. 2019) 1-3%
抗菌辅助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与辛酸协同) ★★☆☆☆
(初步研究)
体外抑制C.acnes(浓度>2%)*注:需配方体系支持 未确定
抗氧化 厂商宣称自由基清除 ★☆☆☆☆ 仅限化学法测定(ORAC)无细胞生物学证据 *注:营销宣称 不适用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结构特征
主成分 聚甘油-6辛酸单酯 分子量:~550g/mol
log P:2.8
C8脂肪酸与聚甘油单酯化(酯化度60-80%)
副产物 聚甘油-6二辛酸酯 分子量:~650g/mol
log P:4.1
双酯化产物(含量<15%)
游离组分 残留聚甘油-6
游离辛酸
甘油聚合度DP=6
含量<1%
未反应原料(严格管控)

关键化学特性

  • HLB值:8-10(亲水-亲油平衡值)
  • 胶束行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0.01-0.05wt%
  • 热稳定性:分解温度>180°C
  • pH适应性:稳定于pH3-10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O/W乳液:与阴离子乳化剂复配(如丙烯酸酯/C10-30烷醇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
  • 无水配方:作为极性油相载体(溶解维C衍生物)
  • 防晒体系:稳定有机防晒剂(如奥克立林)
  • 清洁产品:替代传统SLES(降低刺激)

协同增效组合

  • 润肤增效:+ 辛酸/癸酸甘油三酯(提升铺展性)
  • 稳定增效:+ 黄原胶(抑制奥斯特瓦尔德熟化)
  • 防腐增效:+ 苯氧乙醇(破坏微生物膜通透性)
  • 促渗增效:+ 戊二醇(协同扰动角质层脂质)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浓度≤5%)(CIR 2016 Final Report)
  • 致敏性:极低(HRIPT测试阴性)
  • 眼刺激性:兔眼测试轻微刺激(建议避免眼周高浓度)
  • 系统毒性:LD50>2000mg/kg(经口,大鼠)

适用人群注意

  • 推荐:敏感肌(替代传统乳化剂)、痘肌(低致粉刺性)
  • 谨慎使用:脂溢性皮炎急性期(可能影响微生态)
  • 禁忌症:对椰油衍生物过敏者

*注:原料游离酸含量需<0.5%以避免刺激(ISO 16128标准)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宣传标签:"天然来源"、"生物可降解"、"温和乳化"
  • 价格区间:中高端($25-50/kg)
  • 应用增长点:纯净美妆(Clean Beauty)、婴童护理、防晒革新

消费者认知分析

  • 正面认知:"植物来源"(实际为半合成)、"无乙醇乳化"
  • 认知误区:混淆"聚甘油"与"聚乙烯醇"(需成分科普)
  • 搜索趋势:2020-2023年搜索量增长120%(Google Trends)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多效合一:乳化+润肤+促渗三重功能
  • 高兼容性:适配各类活性成分(维C/维E/肽类)
  • 绿色属性:生物降解率>90%(OECD 301B)

局限与挑战

  • 粘度限制:难实现高粘度膏霜(需复配增稠剂)
  • 温度敏感性:低温易结晶(储存温度>10°C)
  • 功效证据缺口:需更多人体功效验证试验

未来展望

分子定制化(如支链化聚甘油酯)提升乳化效率;与益生元复配调节皮肤微生态;开发响应型载体(pH/温度触发释放)。(前沿研究方向:J. Control. Release 2023)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