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8
聚乙二醇-8
中文名:聚乙二醇-8
英文名:PEG-8
别名:PEG-8
安全性:
13
功效:溶剂, 保湿
成分简介
聚乙二醇-8是一种水溶性聚合物,常见于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作为保湿剂、溶剂和增稠剂。它能帮助皮肤锁住水分,增强产品的保湿效果,同时改善质地,使产品更易涂抹和吸收。此外,聚乙二醇-8可作为载体,促进其他活性成分的渗透,提升整体功效。在化妆品中,它常用于乳液、面霜和精华液等产品,以增加稳定性和柔软度,但...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聚乙二醇-8 (PEG-8)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子特征
聚乙二醇-8 (INCI: PEG-8),是由环氧乙烷与水或乙二醇逐步加成聚合形成的线性聚合物。平均分子量约为400 Da,分子式为 HO-(CH2CH2O)n-H,其中n≈8。
原料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石油衍生环氧乙烷经碱催化聚合
- 纯度标准:需符合《化妆品原料安全技术规范》环氧乙烷残留量<1 ppm,1,4-二噁烷<10 ppm (依据: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22版)
- 物理形态:常温下为无色透明粘稠液体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保湿剂 | 氢键结合水分子,形成水合层减缓TEWL | ★★★★☆ (强临床证据) |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4%浓度降低TEWL达27% (J Cosmet Sci, 2018) | 1-10% |
| 溶剂/载体 | 增强极性活性物溶解性,促进透皮输送 | ★★★★☆ | 使水杨酸透皮率提升1.8倍(5%浓度) (Int J Pharm, 2020) | 3-15% |
| 粘度调节剂 | 分子缠结增加体系粘度 | ★★★★★ | 5%添加量可使水性体系粘度提升至2000cP (Cosmet Toilet, 2019) | 0.5-8% |
| "修复皮肤屏障" | 间接通过保湿作用支持屏障功能 | ★★☆☆☆ (间接证据) |
注:缺乏直接调控角质层脂质合成的证据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角色 |
|---|---|---|---|
| 聚氧乙烯链 | -(CH2CH2O)8- | 亲水段(HLB≈13.5) | 水合作用/增溶 |
| 端羟基 | 伯醇(-OH) | 反应活性位点 | 酯化改性基础 |
| 聚合杂质 | 乙二醇/二甘醇 | <0.2% | 需严格监控 (CIR限定标准) |
关键化学特性
- 水溶性:完全水溶(溶解度>500g/L, 25℃)
- 吸湿性:中等(RH 50%时吸水率15%)
- 化学稳定性:pH 3-10稳定,避免强氧化剂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驻留型:精华(3-8%)、乳液(2-5%)、面霜(1-4%)
- 洗去型:洁面(5-10%)、洗发水(3-8%)
协同增效组合
- 保湿增效:+甘油/透明质酸 → 降低高湿度环境粘腻感
- 促渗增效:+丙二醇(1:2) → 协同提升亲脂活性物输送
- 稳定增效:+黄原胶(0.1-0.3%) → 防止低温结晶
配方技术要点
高温(>60℃)添加防止结晶;避免与高浓度电解质(如>5%硫酸盐)直接混合以防盐析。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安全(浓度≤50%)(CIR 2016最终评估)
- 致敏率:<0.3% (基于10,000例斑贴试验)
- 眼刺激性:兔眼测试显示轻微刺激(未稀释状态)
适用人群警示
- 适用:干性至油性皮肤(非痘肌)
- 慎用:
- 破损皮肤(可能延迟愈合)(Wound Repair Regen, 2015)
- 重度痤疮(可能加重毛囊堵塞)
法规限制
中国/欧盟/美国均允许使用,但要求1,4-二噁烷残留≤10ppm,环氧乙烷≤1ppm。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大众市场主力:85%保湿产品、70%清洁产品采用
- 宣称重点:"轻盈保湿"、"清爽质地"(对比传统矿物油)
消费者误解
- 误区1:"PEG=有毒" → 实际PEG-8分子量高、渗透性低
- 误区2:"必然致痘" → 致痘风险显著低于PEG-40等长链
绿色认证现状
Ecocert/COSMOS认证受限(石油来源),生物基PEG-8研发中 (注:尚处实验室阶段)。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
- 不可替代性:低成本高效保湿/增溶剂
- 配方优势:低温稳定性优于甘油
- 安全边际:50年应用历史验证
技术挑战
- 杂质控制技术升级(超临界提纯)
- 生物发酵法合成路径开发 (注:当前转化率<15%)
未来方向
分子量精准控制的窄分布PEG-8(PDI<1.05)可提升肤感一致性,预计3-5年内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