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肠树果提取物
腊肠树(CASSIA FISTULA)果提取物
中文名:腊肠树果提取物
英文名:CASSIA FISTULA FRUIT EXTRACT
别名:黄金雨树果提取物、金链花树果提取物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简介
腊肠树(CASSIA FISTULA)果提取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常用于其多种有益特性。它富含黄酮类和多酚等抗氧化成分,能中和自由基,延缓皮肤老化,减少细纹和皱纹。同时,该提取物具有抗炎作用,可舒缓敏感或受刺激皮肤,减轻红肿和炎症。此外,它还能提供保湿效果,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帮助维持水润柔滑的肤质。在一...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腊肠树(CASSIA FISTULA)果提取物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ASSIA FISTULA FRUIT EXTRACT
植物学来源: 豆科(Fabaceae)决明属(Cassia)植物腊肠树(Cassia fistula L.)的成熟果实
传统应用与提取工艺
在阿育吠陀医学中被称为"Aragvadha",传统用于:
- 皮肤感染治疗 - 果肉糊剂用于真菌/细菌感染 (依据:印度传统医学文献)
- 抗炎制剂 - 煎剂用于皮肤炎症处理
现代提取方法:
- 溶剂萃取: 水/乙醇混合溶剂(常见比例60-80%乙醇)
- 关键参数: 果肉成熟度(影响蒽醌含量)、提取温度(<50℃保持热敏成分活性)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抗氧化防护 | 清除ROS,上调Nrf2/ARE通路,增强SOD/GPx活性 |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 0.5mg/ml清除80% DPPH自由基 (来源:J Ethnopharmacol 2010) | 0.1-1% |
| 抗炎舒缓 | 抑制COX-2/PGE2通路,降低TNF-α/IL-6分泌 | ★★★☆ (体外细胞研究) | 100μg/ml降低LPS诱导炎症因子70% (来源:Pharm Biol 2015) | 0.2-0.8% |
| 抗菌抗痘 |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蒽醌类作用),抑制生物膜形成 | ★★☆☆ (体外试验) | MIC 62.5μg/ml对抗痤疮丙酸杆菌 (来源:Asian Pac J Trop Med 2012) | 0.3-1% |
| 美白亮肤 | 潜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分子对接预测) | ★☆☆☆ (计算机模拟) | 芦荟大黄素显示-8.2kcal/mol结合能 (来源:in silico研究) | 未确定 |
| 胶原蛋白刺激 | 厂商宣称通过抗氧化间接作用 | 无直接证据 | 注:缺乏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数据支持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化妆品相关活性 |
|---|---|---|---|
| 蒽醌类 (1.5-3.8%) | 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 | 黄色结晶,pH敏感,光敏性 | 抗菌、抗炎、通便(注:高浓度有刺激性) |
| 黄酮类 (2-5%) | 槲皮素、菲瑟酮、芦丁 | 水溶性,热稳定 | 抗氧化主力(清除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 |
| 多糖 (15-30%) | 半乳甘露聚糖 | 高粘性,成膜性 | 保湿、舒缓屏障 |
| 单宁 (8-12%) | 没食子单宁 | 涩味,蛋白结合性 | 收敛毛孔,抑菌 |
| 挥发性成分 (<0.5%) | 芳樟醇、乙酸苄酯 | 低沸点,易氧化 | 调香,潜在致敏源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技术要点
- pH稳定性: 最佳pH 5-7(酸性条件导致蒽醌沉淀)
- 光敏感性: 需搭配光保护剂(如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
- 配伍禁忌: 避免与高浓度金属离子(Fe³⁺/Cu²⁺)配伍(导致氧化变色)
功效协同组合
- 抗痘增效: + 锌盐(PCA-Zn)(增强抑制生物膜形成)
- 抗氧化网络: + 维生素C衍生物(再生黄酮自由基,提升ORAC值2.3倍)
- 舒缓屏障: + 神经酰胺NP(多糖增强脂质层稳定性)
适用配方类型
- 最佳载体: 水性凝胶(保持蒽醌溶解性)
- 可行体系: O/W乳液(需添加增溶剂如PEG-40氢化蓖麻油)
- 避免体系: 无水油膏(导致成分结晶析出)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数据
- CIR评估: 未单独评估,决明属相关提取物在≤1%浓度下无安全风险(参考:CIR 2007对Cassia angustifolia评估)
- 致敏性: 芳樟醇含量<0.001%时符合EU过敏原标注豁免
- 光毒性: 蒽醌类有潜在光敏性,需SPF≥15配方配伍
使用禁忌
- 慎用人群: 孕妇(大黄素类可能刺激子宫收缩)
- 皮肤状态: 屏障受损皮肤(单宁可能引起刺痛)
- 最高用量: 建议配方添加量≤2%(刺激性阈值研究不足)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 产品定位:
- 天然抗痘精华(56%含该成分产品定位祛痘)
- 芳疗系抗氧化剂(替代传统白藜芦醇)
- 宣称趋势:
- "阿育吠陀秘方"(83%产品强调传统医学背景)
- "天然A醇替代" (注:缺乏受体结合证据,属营销概念)
-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认"果提取物=维C丰富"(实际VC含量≤0.3mg/g)
- 忽视光敏风险(仅28%产品标注需防晒)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
- 证据较充分的功效:抗氧化(ORAC值≥3500 μmol TE/g)、抗炎(抑制关键炎症因子)、抗菌(广谱MIC 50-200μg/ml)
- 需深化研究:人体临床试验(当前仅3项相关研究)、透皮吸收机制
技术挑战:
- 稳定性优化:微囊化技术解决蒽醌光分解问题
- 靶向递送:开发脂质体载体提高黄酮生物利用度
应用前景:
- 替代合成防腐剂:在"无防腐"体系中发挥抗菌作用
- 男性护肤品:适合油痘肌的天然收敛成分
- 理论潜力: 多糖组分或可开发为益生元护肤成分(需验证皮肤微生物组调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