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酸

凝血酸

凝血酸
中文名:凝血酸
英文名:TRANEXAMIC ACID
别名:氨甲环酸、传明酸
安全性: 1
功效:美白

成分简介

凝血酸,又称传明酸或氨甲环酸,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美白和淡斑成分。它通过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剂,减少黑色素细胞的活性,从而有效改善色素沉着问题,如黄褐斑、雀斑和痘印。此外,凝血酸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能帮助舒缓皮肤,减轻红肿和炎症,促进肤色均匀。常见于美白精华、面霜和防晒产品中,适合多种肤质,但敏感...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凝血酸 (Tranexamic Acid) 全面成分科学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Tranexamic Acid (凝血酸)

化学名称与结构

反式-4-(氨甲基)环己烷甲酸 (Trans-4-(Aminomethyl)cyclohexanecarboxylic acid)

分子式:C8H15NO2 | CAS号:1197-18-8

天然来源与生产方式

  • 合成来源:实验室合成(非天然提取),通过催化氢化对氨甲基苯甲酸获得
  • 历史背景:1962年首次合成,作为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用于医疗止血
  • 化妆品应用起源:1990年代日本发现口服制剂改善黄褐斑的副作用,2005年后逐步应用于外用护肤品 (参考:Maeda K. J Dermatol Sci. 199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美白/淡斑 抑制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减少角质形成细胞释放花生四烯酸和前列腺素,从而阻断UV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信号传导 强(人体临床试验) 2-5%外用显著改善黄褐斑,效果优于4%氢醌 (参考:Kanechorn Na Ayuthaya et al. J Cosmet Dermatol. 2012) 2-5%
抗炎 抑制纤溶酶介导的PAR-2激活途径,降低炎症因子TNF-α, IL-6表达 中(体外研究+部分人体试验) 显著改善玫瑰痤疮红斑和炎症后色素沉着 (参考:Kim MS et al. Ann Dermatol. 2016) 3-5%
抗红血丝/改善红斑 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减少异常血管生成 中(体外研究+临床观察) 联合激光治疗显著减少毛细血管扩张复发率 ≥3%
抗氧化 可能通过清除ROS间接作用,缺乏直接证据 弱(理论推测) 体外研究中显示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但未在人体证实 (注:此机制尚未建立明确因果关系) -
抗衰老 厂商宣称通过抗炎间接实现,无直接证据 缺乏胶原刺激或皱纹改善的对照研究 (注:仅为市场宣称)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具体参数
分子结构特征 环己烷羧酸衍生物,含亲水性氨基和羧基官能团
分子量 157.21 g/mol
溶解性 水溶性:>100mg/mL (20℃),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
pKa值 羧基pKa≈4.3,氨基pKa≈10.6
稳定性 固态稳定,溶液pH敏感(最适pH 5.0-7.0)(参考:Zhuang Y et al. J Pharm Biomed Anal. 2018)
透皮吸收 亲水性限制透皮,需配方增强(脂质体/纳米载体)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精华液:最高浓度载体(3-5%)
  • 乳液/面霜:2-3%配合脂质包裹
  • 安瓶:高浓度无水配方(5%)
  • 面膜:短期接触增强渗透

增效协同成分

  • 维生素C衍生物:抑制多巴醌生成(协同美白)
  • 烟酰胺:抑制黑素小体转移(双重通路)
  • 视黄醇:加速角质更新(注意刺激性叠加)
  • 己基间苯二酚:直接抑制酪氨酸酶
  • 甘草提取物:协同抗炎

配方技术挑战

  • pH依赖性稳定性(避免<4或>8)
  • 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相容
  • 高浓度易结晶析出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外用浓度≤5%)(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21)
  • 致敏性:极低(0.01%致敏率)
  • 光毒性:无报告

适用人群与禁忌

  • 适用: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玫瑰痤疮患者
  • 慎用:血栓病史者(理论风险)
  • 孕期:避免高剂量口服,外用安全数据不足

不良反应

  • 0.5-2%报告短暂刺痛(与pH相关)
  • 无系统性毒性报告(透皮率<5%)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美白精华核心成分(通常定价$50-$100)
  • 医美后修复产品(联合激光/光子治疗)
  • "敏感肌可用"美白替代品(对比氢醌)

消费者认知特点

  • 认知度快速提升(2020-2023年增长300%)(来源:Mintel全球趋势报告)
  • 76%消费者关联"医学级美白"概念
  • 常见误解:与"凝血功能"直接关联(实际外用无影响)

监管差异

  • 中国:已收录《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限用浓度5%
  • 欧盟:允许使用(无浓度限制)
  • 美国:OTC monograph审查中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针对炎症性色斑机制独特
  • 敏感肌耐受性优于传统美白剂
  • 临床验证的黄褐斑改善效果

局限性

  • 对非炎症性色素沉着效果有限
  • 起效较慢(需8-12周)
  • 配方稳定性挑战

前沿研究方向

  • 纳米载体透皮系统(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
  • 多靶点复方制剂(如TXA+二甲氧基甲苯基-4-丙基间苯二酚)
  • 微针透皮给药的临床评估
  • 对表皮屏障功能的潜在影响研究

未来展望

凝血酸正从单一美白成分向"色素-炎症-血管"三位一体的多功能活性物进化。随着递送技术突破和机制研究深入,其在敏感肌精准护肤和医美术后管理领域将拓展新应用场景,但需警惕市场过度宣称导致的消费者认知偏差。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