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 47000

CI 47000

CI 47000
中文名:CI 47000
英文名:CI 47000
别名:
安全性:
3
6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专业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CI 47000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I 47000 (Colour Index编号系统命名)

来源与背景

  • 化学类别:合成有机色料
  • 常见命名:酸性黄23 (Acid Yellow 23)
  • 首次商业化应用:20世纪中期作为纺织染料,后经纯度提升用于化妆品 (来源:欧盟化妆品原料数据库)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视觉色彩修饰 通过选择性吸收特定波长光波(吸收峰≈430nm)呈现亮黄色 充分证实(物理光学原理) 色度稳定性pH 3-9范围内保持稳定 (依据:ISO 105-Z07标准测试)
"抗氧化辅助" 理论上可能通过共轭双键结构捕获自由基 理论推测 体外研究中显示微弱DPPH清除能力(<10% @1mg/mL)(注:未在皮肤模型验证)
详细光学特性数据:
  • 最大吸收波长:426±2nm(水溶液)
  • 摩尔消光系数:2.1×104 L·mol-1·cm-1
  • 耐光性:5级标准测试中达到3级(中等稳定)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主结构 双偶氮苯衍生物 分子量534.36 g/mol,CAS号1934-21-0
典型杂质 未反应中间体(如苯胺衍生物) 商业级含量≤0.1% (依据:欧盟化妆品标准)

分子特性

  • 水溶性:>100g/L(20℃)
  • 电离特性:强酸性(pKa≈2.5)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洗发水/沐浴露:用量0.001-0.01%提供淡黄色调
  • 彩妆:与CI 45410等红色染料复配生成橙色系

协同成分

  •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通过静电作用增强色料驻留
  • UV吸收剂:如奥克立林,可减缓光降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评估

  • 急性毒性:LD50>2000mg/kg(大鼠,经口)
  • 皮肤刺激性:0.5%浓度下未观察到刺激 (依据:OECD 404测试)

使用限制

  • 欧盟:允许用于非粘膜接触产品,最大浓度0.5%
  • 中国:列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成本效益型黄色着色剂应用于大众化妆品,近年因"天然趋势"面临替代压力:

  • 消费者调查:62%受访者优先选择植物源性色料 (来源:2023年Mintel市场报告)
  • 绿色替代方案:姜黄素提取物(成本高3-5倍)

7. 总结与展望

作为经典合成着色剂,CI 47000在色彩稳定性经济性方面仍具优势,但需关注:

  • 技术发展:纳米包裹技术可能提升其光稳定性
  • 法规动态:持续监测苯胺类杂质限制标准变化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