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山梨醇酯-81

聚山梨醇酯-81

聚山梨醇酯-81
中文名:聚山梨醇酯-81
英文名:POLYSORBATE 81
别名:吐温81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表面活性剂、乳化剂

成分简介

聚山梨醇酯-81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它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乳化剂,帮助混合油性和水性成分,使产品如乳液、面霜和精华液保持稳定均匀,防止分离。此外,它能作为增溶剂,促进不溶于水的活性成分(如精油、香料或油溶性维生素)的溶解和分散,确保产品功效均匀。在清洁产品中,聚山梨醇酯-81...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聚山梨醇酯-81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聚山梨醇酯-81 (Polysorbate 81)

  • CAS号: 9005-65-6
  • 化学分类: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乳化剂
  • 分子式: C64H124O26 (典型结构)
  • 分子量: 约 1310 g/mol (平均值)

来源与生产

通过以下化学反应合成:

  • 1. 山梨醇脱水生成山梨醇酐
  • 2. 油酸与山梨醇酐酯化形成失水山梨醇油酸酯
  • 3. 乙氧基化反应:与约 5-6 摩尔环氧乙烷加成聚合 (依据:国际化妆品原料词典)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功能为配方辅助剂,其作用机制与功效如下表所示: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稳定胶束结构 充分证实 HLB值≈10,适合O/W型乳液 (参考:表面化学研究) 0.5-5%
增溶作用 疏水内核包封油溶性成分形成胶束 充分证实 有效增溶香精、精油及脂溶性维生素 0.1-3%
"提升活性物渗透" 暂时改变角质层脂质排列 理论推测 体外模型显示温和促渗作用,但临床证据不足 (来源:J. Cosmet. Sci. 2004) -
"改善肤感" 降低配方黏腻感,增加铺展性 经验证实 感官评价显示降低油性残留感 (依据:配方经验数据) 0.3-2%
详细作用机制说明:

作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亲水性的聚氧乙烯链(约5-6 EO单位)与亲油性的油酸长链形成两亲结构。在乳液中,分子定向排列于油水界面,亲油端插入油相,亲水端伸入水相,显著降低界面张力(可降至1-10 mN/m)。形成的胶束粒径通常在10-100nm之间,通过空间位阻和静电斥力维持乳液稳定性 (参考: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18)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主结构 聚氧乙烯(5)失水山梨醇油酸酯 • 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体
• 密度:1.06-1.10 g/cm³
• 酸值:≤2 mg KOH/g
亲水基团 聚乙二醇链 (PEG-5) •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10±1
• 水溶性:可分散于水
疏水基团 油酸(C18:1)链 • 碘值:65-75 g I₂/100g
• 皂化值:96-104 mg KOH/g
副产物/杂质 • 游离聚乙二醇
• 未反应脂肪酸
• 二噁烷(痕量)
• 游离PEG含量:<10%
• 1,4-二噁烷残留:≤10ppm (依据:ICH Q3C标准)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乳液/面霜: 初级或辅助乳化剂(O/W型)
  • 清洁产品: 增溶剂(卸妆油/水)
  • 防晒产品: 有机防晒剂分散剂
  • 精华液: 活性成分增溶载体

协同成分

  • 乳化协同: 鲸蜡硬脂醇、硬脂酸甘油酯
  • 增溶增效: 聚山梨醇酯-20、乙基己基甘油
  • 稳定性提升: 丁二醇、戊二醇
  • 感官优化: 环戊硅氧烷、异十二烷

配伍禁忌

  • 高浓度电解质(>1%)导致盐析
  • 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产生沉淀)
  • pH <3 或 >11 可能引起水解 (参考:J. Soc. Cosmet. Chem. 1985)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 (最高浓度25%) (依据:CIR 2016最终报告)
  • 皮肤刺激性: 轻微(兔模型测试:0.5/8.0)
  • 致敏性: 极低(人体重复损伤斑贴试验阴性)
  • 眼刺激性: 中度(需避免入眼)

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 推荐: 正常至干性皮肤
  • 谨慎使用:
    • 受损皮肤屏障(可能增强刺激物渗透)
    • 油性易痘肌肤(含油酸可能致痘风险)
  • 禁忌: 已知对PEG化合物过敏者

法规状态

  •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收录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 批准
  • FDA 21CFR 172.515 许可用于食品(类比安全性)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中端至大众化妆品
  • 宣称"天然来源"的合成乳化剂(实际为半合成)
  • 替代传统矿物油基乳化剂

消费者认知特点

  • 认知度: 低(非营销焦点成分)
  • 常见误解:
    • 与硅油混淆(名称相似)
    • 误认为保湿活性物
  • Clean Beauty争议: 部分清单排除PEG类物质 (来源:EWG 2023数据库)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优异的低温稳定性(凝点-15℃)
  • 宽pH兼容性(3-10)
  • 生物降解性优于烷基酚乙氧基化物

局限性

  • 增稠能力较弱需复配
  • 可能降低某些防腐剂效力
  • 氧化稳定性有限(碘值较高)

研究趋势

  • 纳米乳液载体系统优化 (近期体外研究显示潜力)
  • 与天然乳化剂(卵磷脂/皂苷)复配技术
  • 低杂质合成工艺开发(二噁烷控制)

专家建议

作为经典非离子乳化剂,在配方中推荐使用浓度1-3%,需注意:

  • 避免与强离子性成分直接混合
  • 敏感肌产品建议浓度≤1.5%
  • 需添加抗氧化剂(如0.1%生育酚)防止酸败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