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花油

依兰(CANANGA ODORATA)花油

依兰花油
中文名:依兰花油
英文名:CANANGA ODORATA FLOWER OIL
别名:依兰依兰花油、Ylang-ylang花油、香水树花油、依兰精油
安全性:
3
5
功效:香料

成分简介

依兰花油是从依兰树(Cananga odorata)花朵中提取的精油,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广泛应用。在护肤品中,它主要作为天然芳香剂,同时具有抗菌、抗炎和收敛特性,有助于控制痤疮、减少皮肤炎症和平衡油脂分泌,适合油性和敏感肌肤。其舒缓性质能缓解皮肤刺激,并提供轻度保湿效果。在化妆品中,依兰花油常用于香水...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依兰(CANANGA ODORATA)花油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ANANGA ODORATA FLOWER OIL

植物来源

来源于番荔枝科依兰树(Cananga odorata)的鲜花,主要产于热带地区:

  • 地理分布:东南亚原生种(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现广泛栽培于科摩罗群岛、马达加斯加
  • 提取部位:新鲜采摘的黄色星形花朵
  • 提取工艺:水蒸气蒸馏法(得油率1-2.5%),有时进行二次蒸馏获得"Extra"等级

历史与传统应用

在芳香疗法中用作情绪调节剂已有数世纪历史(传统应用未经现代科学完全验证),菲律宾和印尼传统医学中用于处理皮肤感染和炎症(参考:Ethnopharmacology studies)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菌/抗痤疮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通过倍半萜烯类) ★★★☆ (体外研究充分) 对痤疮丙酸杆菌MIC=0.31%(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6) 0.1-1%
抗炎 抑制COX-2和TNF-α表达 ★★☆☆ (体外/动物研究) 在小鼠耳水肿模型中减少炎症介质40%(Phytomedicine, 2015) 未知
抗氧化 清除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 ★★★☆ (化学/细胞研究) ORAC值≈12,000 μmol TE/g(Food Chemistry, 2013) 0.5-2%
皮肤再生 理论推测:可能通过芳樟醇促进角质形成细胞迁移 ★☆☆☆ (初步研究) 体外成纤维细胞增殖研究显示轻微促进效果(需人体验证) 无数据
平衡油脂分泌 缺乏明确机制研究 ★☆☆☆ (仅为传统宣称) 无直接实验证据支持控油效果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含量范围 基本性质
单萜醇类 芳樟醇、α-萜品醇 20-40% 水溶性低,具抗菌和舒缓特性
倍半萜烯类 β-石竹烯、大根香叶烯D 15-30% 脂溶性高,抗炎活性显著
苯基酯类 苯甲酸苄酯、水杨酸苄酯 10-25% 定香剂,潜在致敏源
单萜烯类 α-蒎烯、柠檬烯 5-15% 挥发性强,渗透增强作用

化学变异因素

  • 地理来源:科摩罗产含更高倍半萜烯(>25%)
  • 蒸馏等级:Extra级含更多轻组分(单萜醇)
  • 储存条件:氧化导致酯类水解产生游离酸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清洁类:洁面油/膏(0.5-1%)
  • 精华/面霜:抗痘配方(0.2-0.5%)
  • 芳香疗法:情绪调节产品(1-3%)
  • 护发产品:头皮护理(0.3-1%)

配方技术要点

需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醇酯80)预乳化,防止油滴聚集;避免与强氧化剂配伍

协同增效组合

  • 抗菌增效:茶树油+依兰油(降低各自MIC 3倍)
  • 舒缓组合:德国洋甘菊+依兰(抑制IL-6协同效应)
  • 控油平衡:依兰+锌盐(调节皮脂腺活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浓度≤0.01%(CIR 2016 Final Report)
  • 致敏率:斑贴试验阳性率1.3-4.7%(Dermatitis, 2020)
  • 光毒性:无(无呋喃香豆素)

风险物质

  • 限用成分:芳樟醇(过敏原)
  • 苯甲酸苄酯:欧盟规定需标注(过敏率>0.1%)

适用人群警示

  • 推荐:油性/痤疮肌肤(低浓度)
  • 慎用:敏感性肌肤、玫瑰痤疮患者
  • 禁用:芳香剂过敏史者、孕期(理论子宫刺激风险)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芳疗线:作为"催情/平衡"精油销售(功效缺乏临床验证)
  • 天然抗痘产品:配合茶树油使用
  • 情绪美容:压力管理类护肤品

消费者认知误区

  • "100%天然=绝对安全":忽视其高致敏性
  • "浓度越高越好":导致刺激性风险增加
  • 混淆品种:误认Cananga与Ylang-Ylang为同物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广谱抗菌活性,中强度抗氧化能力
  • 应用局限:高致敏性限制其使用浓度
  • 证据缺口:缺乏人体临床试验验证功效

未来研究方向

  • 微胶囊化技术降低刺激性
  • 特定成分(如β-石竹烯)的靶向分离应用
  • 痤疮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应用建议

在化妆品配方中:① 严格限制浓度(面部≤0.01%,身体≤0.1%)② 需标注潜在过敏原 ③ 更适合冲洗型产品(基于IFSCC技术指南)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