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花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花
中文名:红花花
英文名:CARTHAMUS TINCTORIUS (SAFFLOWER) FLOWER
别名:草红花、红蓝花、刺红花
安全性:
1
功效:柔润剂
成分简介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花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广泛使用,主要因其多种护肤功效。首先,它富含天然抗氧化成分,如维生素E和类黄酮,能中和自由基,延缓皮肤老化过程,减少细纹和皱纹的出现。其次,红花具有抗炎和舒缓特性,有助于缓解皮肤敏感、红肿或刺激,适合敏感肌肤使用。此外,它能提供保湿效...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花成分专业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ARTHAMUS TINCTORIUS FLOWER (红花花提取物)
植物来源
- 物种: 菊科红花属植物Carthamus tinctorius L.
- 使用部位: 干燥花瓣 (传统药用部位)
- 地理分布: 原产于中东、南亚,现广泛栽培于中国、印度、美国等地 (依据:植物志记录)
历史应用
- 传统中药: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参考:《中国药典》2020版)
- 天然染料:红花素用于纺织品染色
- 食品添加剂:红花黄色素 (安全食用色素)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抗氧化 | 清除ROS,上调Nrf2/ARE通路 | ★★★☆ (多项体外及动物实验) | 红花黄酮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80% (1mg/mL) (J Agric Food Chem 2015) | 0.5-2% (提取物) |
| 抗炎 | 抑制NF-κB通路,降低TNF-α、IL-6 | ★★★ (体外及小鼠模型) | 红花羟基红花黄色素A (HSYA) 抑制LPS诱导炎症 (Phytomedicine 2018) | 0.1-1% (HSYA) |
| 促进微循环 | 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 | ★★☆ (传统应用+初步药理) | 注:主要基于传统活血化瘀理论及血液流变学研究 | 未知 |
| 美白淡斑 | 厂商宣称抑制酪氨酸酶 | ★ (无直接证据) | 注:此宣称缺乏强有力的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 | 未知 |
详细抗氧化机制与证据:
红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如山柰酚-3-O-芸香糖苷)通过以下途径发挥抗氧化作用:
- 直接清除:OH·、O2-等自由基
- 间接激活:Nrf2转录因子,促进HO-1、SOD等抗氧化酶表达
- 抑制脂质过氧化:在皮肤模型实验中降低MDA水平达47% (Exp Dermatol 2017)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皮肤相关性 |
|---|---|---|---|
| 黄酮类 | 羟基红花黄色素A (HSYA) 山柰酚苷 |
水溶性 λmax=400nm(黄色) |
主要活性成分,抗氧化/抗炎 |
| 醌类 | 红花醌苷 | 脂溶性 红色 |
潜在抗菌作用 |
| 脂肪酸 | 亚油酸(>70%) 油酸 |
红花籽油主要成分 | 皮肤屏障修复 |
| 多糖类 | 酸性多糖CTP | 分子量10-50kDa | 注:初步研究显示免疫调节潜力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水剂型: 黄酮类提取物 (爽肤水、精华)
- 油剂型: 红花籽油 (按摩油、面霜)
- 乳剂型: 复合提取物 (乳液、防晒)
协同成分
- 抗氧化增效: 维生素E、积雪草苷
- 抗炎协同: 甘草酸二钾、红没药醇
- 屏障修复: 神经酰胺+红花籽油
配方注意
HSYA在pH>7时稳定性下降,需控制体系pH值(5-6.5) (J Pharm Biomed Anal 2019)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数据
- CIR评估: 红花提取物安全浓度≤5% (CIR 2016)
- 致敏性: 低 (但菊科植物过敏者慎用)
- 孕妇慎用: 传统认为有活血作用
适用肤质
- 推荐: 暗沉、炎症性皮肤
- 谨慎测试: 极度敏感肌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中高端: "中药草本"概念产品
- 主推功效: 去黄气、改善暗沉
消费者认知
- 正面: 天然、温和的传统印象
- 误解: 部分消费者混淆红花与藏红花(Crocus sativus)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优势
- HSYA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确抗氧化/抗炎活性
- 与传统功效认知存在部分科学印证
研究空白
- 缺乏: 临床级人体功效试验
- 需探索: 成分透皮吸收机制
应用前景
在抗氧化复合配方、敏感肌舒缓产品中有开发潜力,但需加强基础研究向临床证据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