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末
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花末
中文名:菊花末
英文名: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FLOWER POWDER
别名:菊花、秋菊、寿客、金英、黄华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天然提取物 / 植物成分
成分简介
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花末是菊花干燥研磨而成的粉末,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广泛应用。它具有抗氧化特性,能中和自由基,延缓皮肤老化。同时,菊花花末具有抗炎和舒缓作用,适合敏感肌肤,能减少红肿和刺激。此外,它提供轻度保湿效果,帮助维持皮肤水分平衡。在一些产品中,它还用作天然磨砂...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花末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形态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FLOWER POWDER(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花末)
植物来源与加工
- 物种分类: 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 常用品种: 杭白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为主
- 加工工艺: 鲜花采收→清洗→低温干燥→超微粉碎(粒径通常为10-100μm)→灭菌处理
- 原料形态: 淡黄色至棕黄色细粉末,保留完整细胞结构
历史与传统应用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已有2000余年应用史,《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传统用于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现代局部应用延伸至皮肤护理领域 (依据:《中华本草》权威记载)。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抗氧化防护 | 清除ROS,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表达 |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证实) |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达87%(5%浓度)(依据:J Ethnopharmacol. 2020) | 1-5% |
| 抗炎舒缓 | 抑制COX-2、TNF-α及IL-6炎症因子表达 | ★★★☆ (体外研究证实) | 对UVB诱导的皮肤炎症抑制率62.3%(依据:Int J Cosmet Sci. 2019) | 2-5% |
| 美白亮肤 | 潜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黄酮类作用) | ★★☆ (初步体外证据) | 体外酪氨酸酶抑制率约35%(未纯化原料) *注:人体临床数据缺乏* |
未知 |
| 抗衰老 | 理论推测:抗氧化间接减少光老化 | ★☆ (间接证据) | 无直接胶原刺激数据 *注:此宣称主要基于体外抗氧化数据外推*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含量特征 | 皮肤作用相关性 |
|---|---|---|---|
| 黄酮类 | 木犀草素、芹菜素、槲皮素 | 干重3-8% | 抗氧化主力(清除ROS)、抗炎(抑制NF-κB通路) |
| 酚酸类 | 绿原酸、咖啡酸 | 干重2-5% | 抗炎、抗菌、增强表皮屏障 |
| 多糖类 | 菊糖(Inulin-type) | 干重10-15% | 保湿剂、皮肤微生态调节 |
| 挥发性成分 | 樟脑、桉叶素 | <0.5% | 清凉感,潜在刺激风险(高浓度时) |
| 微量营养素 | 维生素B族、氨基酸 | 痕量 | 皮肤营养补充作用有限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面膜类: 泥状/膏状面膜(添加量3-8%)
- 清洁产品: 磨砂洁面(替代塑料微珠,添加量1-3%)
- 粉体类: 散粉、粉底(控油修饰,添加量0.5-2%)
- 精华类: 需注意溶解性与肤感限制
增效协同组合
- 抗氧化协同: 维生素E + 菊花末 → 自由基清除率提升40%
- 抗炎协同: 红没药醇 + 菊花末 → 降低TNF-α表达协同效应
- 物理-化学复合: 矿物泥 + 菊花末 → 吸附油脂与抗炎双重作用
配方技术要点
- 需添加分散剂(如黄原胶)防止沉降
- 避免高剪切力破坏细胞结构
- pH适应范围广(4.0-8.0)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风险评估
- CIR评估: 未单独评估,菊科提取物评估为安全(浓度≤5%)(依据:CIR 2016)
- 致敏性: 菊科过敏者禁用(交叉过敏率约1.2%)
- 光毒性: 无报告(区别于精油)
适用人群警示
- 禁忌: 花粉过敏史、菊科植物过敏者
- 慎用: 急性皮炎发作期(物理颗粒可能加重刺激)
- 适用: 油性&耐受皮肤(控油抗炎)、正常皮肤(抗氧化)
使用注意事项
- 避免用于眼周黏膜区域
- 磨砂类产品每周使用≤2次
- 开封后需防潮保存(多糖易吸湿)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分析
- 概念热点: "汉方成分"、"天然物理护理"
- 价格区间: 中高端(原料成本$50-80/kg)
- 宣称侧重: "镇定舒缓"(87%)、"天然来源"(76%)(依据:2023市场调研)
认知误区澄清
- 误区1: "菊花粉可替代化学防晒" → 无可靠UV防护数据
- 误区2: "直接食用菊花茶包敷脸" → 未灭菌原料有微生物污染风险
- 科学事实: 其抗炎功效不依赖挥发性成分(区别于精油)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 天然来源抗氧化剂,物理-生化双重作用机制
- 功效确认: 抗氧化/抗炎有体外及离体皮肤证据支持
- 局限: 透皮吸收数据缺乏,美白/抗衰老宣称证据薄弱
研究与发展方向
- 亟待研究: 人体临床试验、透皮递送效率优化
- 技术趋势: 细胞破壁技术提升活性物释放率
- 应用创新: 微生态护肤组合(菊糖+益生元)
应用建议
推荐作为配方辅助功能成分(≤5%),在清洁/面膜类产品中发挥其物理特性与抗氧化优势,避免过度宣称抗衰/美白等未充分验证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