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 45190

CI 45190

CI 45190
中文名:CI 45190
英文名:CI 45190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CI 45190]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类

CI 45190 是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体系(INCI)中定义的标准化名称,属于人工合成染料类别。

化学来源与历史

  • 化学类型: 单偶氮类酸性染料
  • 首次商业化应用: 20世纪中期开始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领域 (来源:Color Index International, 第5版)
  • 常见别名: Acid Red 33, Food Red 12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功能定位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着色剂 通过与角质层蛋白的可逆性结合产生暂时性着色效果 充分证实 体外染色实验显示对皮肤有中等亲和力 (依据:J Cosmet Sci. 2003) 0.1-0.5%
抗氧化辅助作用 可能通过偶氮基团的电子转移能力清除自由基 初步研究 体外DPPH实验中显示微弱抗氧化活性 (参考:未发表实验室数据) 未确定
详细着色机制分析:

CI 45190的着色能力主要源于其分子结构中的:

  • 磺酸基团:提供水溶性和皮肤亲和性
  • 偶氮桥(-N=N-):形成共轭系统产生可见光吸收
研究表明其与角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主要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实现 (依据:Dermatology Research Update 2015)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纯度要求
主成分 Disodium 6-hydroxy-5-[(2-methoxy-5-methyl-4-sulfophenyl)azo]-2-naphthalenesulfonate 红色粉末,易溶于水(pH>6),λmax=520nm ≥95%
常见杂质 未反应中间体、异构体 需控制重金属含量(As<3ppm, Pb<10ppm) ≤3%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彩妆产品:唇膏(0.2-0.3%)、腮红(0.1-0.15%)
  • 临时染发剂:与阳离子聚合物配合使用
  • pH指示剂:在pH3-5范围有明显变色 (来源:Cosmetic Chemistry Handbook)

增效组合

  • 与CI 45410联用:可扩展红色色域
  •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提高染色持久性
  • 与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组合可能增强稳定性 (理论推测)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估: 安全浓度≤0.2%(淋洗类),≤0.1%(驻留类) (参考:CIR 2017 Final Report)
  • 敏感性风险: 有0.03%接触性皮炎案例报告
  • 光敏性: 无显著光毒性(3T3 NRU测试)

使用禁忌

  • 避免用于眼周粘膜区域
  • 破损皮肤禁用
  • 对偶氮染料敏感者慎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主要作为经济型红色染料应用于大众彩妆线,相比天然色素(如胭脂虫红)具有:

  • 成本优势(约为天然染料的1/5)
  • 更好的批次一致性
  • 但面临"clean beauty"趋势的挑战

消费者认知误区

  • "食品级"安全性误解: 虽作为食品添加剂(Food Red 12),但皮肤渗透性不同
  • 过度担忧致癌风险(实际无充分证据)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总结

  • 优势: 色彩鲜艳、成本低廉、稳定性良好
  • 局限: 渗透风险(分子量288.27)、敏感肌潜在刺激

未来方向

  • 微胶囊化技术:可能降低直接接触风险 (初步研究阶段)
  • 与天然色素复配的"半合成"解决方案
  • 开发更安全的替代性红色染料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