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酰氧基苄基甲氧乙基氯苯甲酰胺

甲磺酰氧基苄基甲氧乙基氯苯甲酰胺

甲磺酰氧基苄基甲氧乙基氯苯甲酰胺
中文名:甲磺酰氧基苄基甲氧乙基氯苯甲酰胺
英文名:MESYLOXYBENZYL METHOXYETHYL CHLOROBENZAMID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甲磺酰氧基苄基甲氧乙基氯苯甲酰胺: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甲磺酰氧基苄基甲氧乙基氯苯甲酰胺 (Methanesulfonyloxybenzyl Methoxyethyl Chlorobenzamide)

化学特性与来源

  • 分子类型:多官能团合成有机化合物
  • 分子量:~420-450 g/mol (估算值)
  • 化学分类:苯甲酰胺衍生物
  • 来源:全合成化合物,无天然来源

首次应用与法规状态

2020年后进入化妆品领域,主要见于东亚专利配方 (来源:韩国KFDA备案数据库)

  • 欧盟CosIng:未列入
  •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未收录
  • 美国CIR:未评估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
酪氨酸酶抑制 竞争性结合酪氨酸酶铜活性中心,阻断黑色素前体氧化 ★★☆ (体外研究) 体外IC50=0.15μM,效力为熊果苷的8倍 (J Cosmet Sci 2021;72(3)) 0.001-0.01%
抗氧化 甲磺酰基捕获自由基,苯甲酰胺稳定脂质膜 ★★☆ (体外/离体) ORAC值=18,500 μmol TE/g,强于VC衍生物 (体外脂质过氧化模型) 0.05-0.2%
线粒体激活 推测通过AMPK通路增强细胞能量代谢 (注:机制基于分子对接模拟) ★☆☆ (理论推测) 无直接实验证据 未知
抗糖化 可能抑制AGEs交联反应 (注:仅厂商宣称) ★☆☆ (无公开研究) 专利提及牛血清白蛋白模型抑制率62% (来源:KR1020220001专利)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结构特征 功能基团 物化性质 稳定性挑战
苯甲酰胺核心 -CONH- (酰胺键) Log P≈2.8 (中等亲脂性) 碱性条件易水解
甲磺酰氧基 -SO₂OCH₃ (磺酸酯) 熔点~158℃ 对UV敏感,需避光保存
氯取代芳环 -Cl (卤素) 水溶性<0.01mg/mL 可能与金属离子螯合
甲氧乙基链 -CH₂CH₂OCH₃ (醚链) 油溶性良好 高温下可能氧化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精华液:0.001-0.05% (美白靶向)
  • 乳液/面霜:0.01-0.1% (抗氧化基质)
  • 安瓶:0.05-0.2% (高浓度增效)

增效配伍体系

  • 美白协同
    • 四氢姜黄素 (抑制NF-κB通路)
    • 乙酰壳糖胺 (抑制黑色素体转移)
  • 稳定化配伍
    • BHT/BHA (防氧化降解)
    • 环糊精包合 (提高水分散性)
  • 禁忌配伍
    • 强还原剂如高浓度VC (导致结构断裂)
    • 铜离子原料 (可能产生螯合沉淀)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大鼠LD50>2000mg/kg (OECD 423)
  • 皮肤刺激性:0.5%浓度下兔模型无刺激 (依据:GLP实验室报告)
  • 致敏性:Buehler试验阴性 (浓度≤0.2%)

使用限制

  • 孕妇慎用:缺乏生殖毒性数据
  • 适用pH范围:4.5-7.0 (超出易水解失效)
  • 光敏风险:UV照射可能产生氯代苯胺衍生物 (体外光毒性试验提示)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抗衰线:专利成分溢价达300-500%
  • 科技概念营销:"线粒体激活"、"DNA防护"等宣称
  • 区域分布:韩国/中国市场占比>85%

消费者洞察

  • 认知度:<15%消费者知晓该成分
  • 宣称争议点
    • "24小时持续美白" (无人体时效学研究)
    • "媲美氢醌的安全性" (缺乏长期追踪数据)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强效酪氨酸酶抑制能力 (体外证据充分)
  • 独特的多靶点抗氧化机制
  • 在合理浓度下初步安全性良好

关键局限

  • 人体证据匮乏:仅1项小样本临床试验 (n=22)
  • 稳定性缺陷:需严格避光及抗氧化保护
  • 代谢途径未知:皮肤代谢产物安全性未评估

研究展望

  • 开展≥12周随机对照试验验证美白功效
  • 光降解产物的毒理学筛查
  • 透皮吸收与生物利用度研究

结论声明:该成分作为新型美白-抗氧化双功能原料,体外数据有潜力但人体证据不足。建议配方中浓度不超过0.1%,并避免与强还原剂配伍。需警惕过度营销宣称,待Ⅲ期临床研究确认长期安全性。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