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硬脂酸铝

三硬脂酸铝

三硬脂酸铝
中文名:三硬脂酸铝
英文名:ALUMINUM TRISTEARATE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黏度控制, 柔润剂

成分详细分析

三硬脂酸铝 (Aluminum Tristearate)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Aluminum Tristearate

化学式: C54H105AlO6

CAS号: 637-12-7

来源与制备

工业合成产物,通过硬脂酸(主要来源于棕榈油、牛油等动植物油脂水解)与氢氧化铝铝盐反应制得。反应方程式:

3C17H35COOH + Al(OH)3 → (C17H35COO)3Al + 3H2O

(来源:化妆品原料合成化学标准流程)

物理形态与特性

  • 外观: 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或粉末
  • 溶解性: 不溶于水、乙醇和乙醚,溶于矿物油和热油脂
  • 熔点: 约103-110°C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增稠/稳定剂 分子中亲脂性长链与油相结合,铝离子极性端与水相相互作用形成凝胶网络结构 强证据 通过流变学测试证实显著提升体系粘度 (≥0.5%) 0.5-5%
乳化稳定剂 在油水界面定向排列,降低界面张力,形成机械稳定界面膜 强证据 显微镜观察证实改善乳液滴分散稳定性 1-3%
悬浮剂 三维网络结构物理阻隔颗粒沉降 中等证据 有效悬浮二氧化钛等颜料(离心测试) 2-5%
控油/哑光 吸附皮脂形成疏水膜,降低皮肤表面光泽度 理论推测 体外皮脂吸附测试显示有限效果,缺乏临床验证 N/A
"营养滋润" 硬脂酸降解理论 极弱证据 无文献支持其在皮肤分解为脂肪酸 N/A

(证据评估依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CIR评估数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角色
金属皂 三硬脂酸铝 高分子量(877.36 g/mol),疏水亲油 主体功能成分
游离脂肪酸 硬脂酸(C18:0) 可能含1-3%未反应原料 影响熔点及流变特性
铝化合物 氢氧化铝残留 通常<0.5% 可能影响pH稳定性
杂质控制 重金属(As/Pb/Cd/Hg) <10ppm (化妆品级标准) 安全性关键指标

结构特征

由中心铝离子与三个硬脂酸链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三齿"结构:

  • 极性头: Al3+-OOC 配位键(亲水端)
  • 非极性尾: C17H35- 长碳链(疏水端)

(结构依据:X射线衍射分析及分子模拟研究)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彩妆产品: 粉底液(≥85%)、遮瑕膏、彩妆盘
  • 防晒制剂: 高SPF防晒霜(悬浮物理防晒剂)
  • 护发产品: 发蜡、发膏(提供硬挺度)
  • 特殊剂型: 无水配方、棒状产品

关键协同成分

  • 增稠增效: 硬脂酸镁、二氧化硅
  • 乳化协同: 甘油硬脂酸酯、鲸蜡醇
  • 稳定性提升: 乙基己基甘油、苯氧乙醇
  • 避免配伍: 强酸(pH<4)、高浓度电解质

配方技术要点

活化温度: 需加热至70-80°C实现完全分散,冷却时形成凝胶网络。添加顺序对最终流变特性有显著影响 (来源:化妆品流变学实践指南)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 "在现有使用条件下安全"(浓度≤5%) (CIR, 2019)
  • 致敏性: 极低(动物实验TD50>2000mg/kg)
  • 铝暴露争议: 透皮吸收率<0.01%,远低于饮食摄入 (EFSA Journal, 2011)

适用注意事项

  • 适用肤质: 油性/混合性(哑光效果),干性肌肤可能增强干燥感
  • 痤疮风险: 低致痘性(0-1/5),但厚重配方可能堵塞毛孔
  • 敏感肌警示: 破损皮肤避免使用(铝离子潜在刺激)
  • 孕妇建议: 无明确禁忌,但建议避开高浓度产品

法规限制

欧盟/中国:准用,无浓度限制(除喷雾产品)
日本:限用浓度≤15%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经济型彩妆: 核心增稠剂(成本$5-8/kg)
  • 专业舞台彩妆: 提供高强度稳定性
  • 男士理容产品: 发蜡/胡须膏(高硬度定型)

消费者认知误区

  • "铝致癌"恐慌:与止汗剂氯化铝混淆
  • "天然滋润"误解:误认硬脂酸来源即具营养功能
  • 正确定位:配方架构师,非活性功效成分

市场趋势

需求稳定但面临挑战:
替代成分增长: 改性粘土(15%)、生物聚合物(22%) (全球化妆品原料报告, 2023)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性: 高温稳定性优于多数聚合物
  • 成本效益: 单位增稠效率比合成聚合物高3-5倍
  • 应用局限: 配方灵活性低,pH适用范围窄(pH6-8)

技术演进方向

  • 纳米化改性: 提升分散性(实验室阶段)
  • 有机铝复合物: 改善电解质稳定性
  • 生物可降解型: 酶解型硬脂酸铝研发中

专家建议

高稳定性需求配方中仍具优势,但需:
1) 明确技术定位,避免过度功效宣称
2) 加强消费者铝安全性科普
3) 与新型增稠剂复配开发"下一代稳定系统"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