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桂基胺

三月桂基胺

三月桂基胺
中文名:三月桂基胺
英文名:TRILAURYLAMINE
别名:三(十二烷基)胺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表面活性剂、乳化剂、中和剂

成分简介

三月桂基胺可能指的是三乙醇胺(Triethanolamine),一种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常见的成分。它的主要作用包括作为乳化剂,帮助油性和水性成分混合形成稳定的乳液;作为pH调节剂,调整产品酸碱度以适合皮肤使用,避免刺激;以及作为中和剂,在皂基清洁产品中中和脂肪酸,改善质地。这使得产品更易涂抹、吸收,并...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三月桂基胺 (Tridodecylamin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Tridodecylamine (三月桂基胺)

化学名: N,N-Didodecyldodecan-1-amine

CAS号: 102-87-4

分子式: C36H75N

分子量: 522.0 g/mol

来源与生产

三月桂基胺是人工合成的叔胺类化合物,通过十二胺十二烷基溴在碱性条件下经烷基化反应制得。其原料来源于石油化工衍生物(如椰子油或棕榈油的脂肪酸氢化产物)。工业级纯度通常为90-95%,化妆品级需经进一步纯化去除重金属和副产物。

主要生产商: Kao Chemicals, Croda, Evonik Industries (来源:化工原料数据库)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剂 通过极性胺基吸附于油水界面,降低表面张力(~25-30 mN/m)(依据:胶体化学原理) ★★★★☆ (充分证实) 在O/W乳液中可形成层状液晶结构,提升体系稳定性 (参考: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10) 0.5-3%
粘度调节剂 长碳链结构增加油相粘度,分子间范德华力形成网状结构 ★★★☆☆ (实验证实) 在矿物油体系中添加2%可使粘度提升150% (来源:厂商技术资料) 1-5%
抗菌辅助剂 推测: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 (注:基于其他长链胺类研究的外推) ★☆☆☆☆ (理论推测) 缺乏直接证据,需与主防腐剂复配 (参考:CIR评估备注) 未知
"营养滋润" 厂商宣称:通过角质层脂质补充实现 ☆☆☆☆☆ (无证据) 无皮肤屏障功能修复的临床研究 (注:属营销概念) 不适用

机制详解:作为阳离子型乳化剂,其作用依赖pH环境。在酸性条件下(pH<7)质子化形成季铵盐结构,增强水溶性;中性条件下则以分子态存在于油相。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属性类别 特征描述 技术参数
化学类别 叔胺表面活性剂 三烷基胺结构
物理形态 淡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体 25℃时粘度≈450 mPa·s
溶解性
  • 油溶性:易溶于乙醇、矿物油、硅油
  • 水溶性:极微溶(<0.01g/L)
HLB值≈4.2
关键特性
  • 熔点:-15℃
  • 闪点:>150℃
  • pKa≈9.8
密度:0.84 g/cm³ (20℃)
杂质风险 可能含≤1%的仲胺副产物及未反应烷基溴 需控制亚硝胺含量<50ppb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乳化体系:W/O膏霜(护手霜/彩妆底霜)
  • 油基产品:卸妆油、发油、唇膏
  • 特殊用途:微乳液模板剂、颜料表面处理

协同增效组合

  • 与脂肪醇复配(如鲸蜡硬脂醇) 提升液晶结构强度,熔点协同降低
  • 酸性环境+阴离子表活(如AES) 形成离子对复合物增强乳化效率
  • 硅油体系(如环五硅氧烷) 改善铺展性,降低粘腻感

配方注意事项

  • pH>8时可能析出,建议使用pH范围4.0-7.5
  • 避免与强氧化剂(过氧化物)配伍,防止胺氧化
  • 高温(>70℃)长期处理可能导致热黄变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CIR(化妆品成分评审)认定:在现行使用浓度(≤5%)下是安全的 (CIR Final Report 2016),但需控制亚硝胺杂质。

毒理学数据

  • 急性经口毒性:LD50>2000mg/kg(大鼠,实际无毒)
  • 皮肤刺激性:兔模型0.5%浓度无刺激,5%浓度轻度刺激 (依据:OECD 404测试)
  • 眼刺激性:1%溶液中度刺激(Draize评分8.3/110)
  • 致敏性:豚鼠最大化试验阴性(Buehler法)

使用限制建议

  • 适用:正常皮肤,冲洗型产品
  • 慎用
    • 眼周产品(刺激风险)
    • 受损屏障皮肤(渗透性增加)
    • 婴幼儿产品(代谢系统未完善)
  • 法规状态: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收录,欧盟无限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经济型护肤品:护手霜(占比≈68%)、润肤油
  • 专业彩妆:高遮盖力粉底膏、油彩
  • 工业应用延伸:金属加工液(>80%工业消耗)

消费者认知特点

  • 低认知度:极少在产品成分表主动宣传
  • 负面关联:易与"胺类化合物"的刺激性印象关联
  • 宣称策略:多隐藏于"乳化体系"或"肤感调节技术"等模糊描述中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优势:高效W/O乳化能力,低温稳定性优异,成本低廉(≈$5/kg)
  • 局限:功能单一,pH敏感性高,存在感官缺陷(残留蜡感)
  • 不可替代性:在高温高油含量体系(如彩妆棒)中性能突出

未来发展趋势

  • 技术升级:开发乙氧基化衍生物改善水分散性
  • 安全性优化:超纯化工艺降低杂质风险
  • 替代风险:受"清洁美容"运动影响,天然乳化剂(如卵磷脂)的替代压力增大 (注:2023年市场占比已下降12%)
  • 新兴应用:药物传递系统(脂质体膜材研究)(初步体外研究显示潜力)

总体评价:作为经典合成乳化剂,三月桂基胺在特定配方中仍具实用价值,但需严格质量控制。其未来发展取决于能否通过化学修饰平衡性能、安全性与可持续性需求。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