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烯/DVB 交联聚合物

苯乙烯/DVB 交联聚合物

苯乙烯/DVB 交联聚合物
中文名:苯乙烯/DVB 交联聚合物
英文名:STYRENE/DVB CROSSPOLYMER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苯乙烯/DVB 交联聚合物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Styrene/DVB Crosspolymer (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交联聚合物)

来源与生产

  • 化学来源:通过苯乙烯(Styrene)与二乙烯基苯(Divinylbenzene, DVB)的共聚反应合成 (参考:聚合物化学合成标准工艺)
  • 形态特征:通常为白色至微黄色球形微颗粒,粒径范围可控(1-100μm)
  • 纯度要求:残留单体含量需<0.1%以满足化妆品安全标准 (依据:EU Cosmetics Regulation No 1223/2009)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吸附控油 多孔结构物理吸附皮脂,降低表面油光 强 (体外+临床) 可吸附自重120%的液体石蜡 (来源:J. Cosmet. Sci., 2015) 2-8%
柔焦修饰 球形颗粒散射光线,视觉弱化毛孔 中等 (临床观察) 显著改善VISIA毛孔评分(p<0.05) (来源:厂商临床测试报告) 3-10%
"长效保湿" 理论上可减缓TEWL,但缺乏直接证据 仅体外吸水率数据(无皮肤模型验证) -
详细吸附机制研究:

通过BET氮气吸附法测得典型比表面积300-600m²/g,孔径分布集中在10-50nm,与皮脂组分(甘油三酯、角鲨烯等)的分子尺寸匹配。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 (参考: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18)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结构特征
聚合物基质 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 玻璃化温度(Tg)≈100℃
密度0.8-1.2g/cm³
三维网状交联结构
交联度5-20%
残留单体 苯乙烯单体 需<50ppm
易挥发
严格监控的杂质
表面改性剂 硅氧烷处理(可选) 接触角>110° 增强疏油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控油哑光产品:粉底、散粉、妆前乳(2-15%)
  • 毛孔修饰产品:隔离霜、BB霜(3-8%)
  • 特殊剂型:油膏类产品中的抗结块剂(0.5-2%)

增效组合

  • 与硅弹性体复合:提升肤感滑爽度 (专利组合:US20180008578A1)
  • 配合水杨酸:控油+角质调节双重作用
  • 纳米二氧化钛:增强光线散射效应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1(安全) (依据:CIR Final Report 2017)
  • 致敏性:极低(无反应报告)
  • 眼周使用:需控制粒径>10μm

适用限制

  • 避免:破损皮肤、极干燥皮肤
  • 清洁注意:需配合卸妆产品清除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 主要宣称:"24小时控油"、"毛孔隐形" (注:实际效果受环境湿度/个体差异影响较大)
  • 价格区间:中高端(¥200-500产品)
  • 消费者评价:油性皮肤满意度>75% (来源:2023美妆大数据报告)

7. 总结与展望

苯乙烯/DVB交联聚合物作为物理性控油成分,其多孔吸附特性光学修饰能力已得到充分验证。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 智能响应材料:pH/温度响应型改性聚合物
  • 精准递送系统:结合活性成分的缓释载体
  • 可持续发展:生物基苯乙烯单体的应用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