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烯/MA 共聚物钠
苯乙烯/MA 共聚物钠

中文名:苯乙烯/MA 共聚物钠
英文名:SODIUM STYRENE/MA COPOLYMER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苯乙烯/MA 共聚物钠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Sodium Styrene/MA Copolymer
CAS号: 9011-13-6
化学结构: 苯乙烯与马来酸酐的线性共聚物钠盐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 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经氢氧化钠中和成盐 (参考:聚合物化学合成手册)
- 常见形态: 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状固体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成膜与保湿 | 在皮肤表面形成透气性薄膜,减少经皮水分流失(TEWL) | 强 (依据:多项体外及临床研究) | 薄膜形成能力与分子量正相关,0.5%-2%浓度即可显著降低TEWL | 0.5%-5% |
配方稳定性增强 | 通过电荷排斥作用防止颗粒聚集 | 强 (依据:配方稳定性测试数据) | 有效维持乳液体系粒径分布稳定性 | 0.1%-1% |
"促进活性成分渗透" | 理论推测可能通过薄膜形成改变角质层结构 | 弱 (来源:厂商提供资料,需谨慎评估) | 缺乏直接临床证据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苯乙烯单元 | C6H5CH=CH2 | 提供疏水性,影响薄膜柔韧性 |
马来酸酐单元 | C4H2O3 | 经水解中和后形成羧酸钠基团,提供水溶性 |
钠离子 | Na+ | 中和电荷,影响水溶性与pH稳定性 |
关键参数
- 分子量: 通常10k-500k Da,影响成膜性与黏度
- 苯乙烯/MA比例: 常见3:1至1:1,决定亲水/疏水平衡
- pH适应性: 稳定pH范围5-9 (参考:材料安全数据表)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乳液/霜类: 作为稳定剂与成膜剂
- 防晒产品: 增强防水性能
- 彩妆产品: 改善持妆效果
协同成分
- 保湿剂: 甘油、透明质酸 - 协同提升保湿效果
- 乳化剂: 聚甘油酯类 - 优化体系稳定性
- 防晒剂: 二氧化钛 - 增强薄膜均匀分布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 安全用于化妆品 (参考:CIR报告2015)
- 皮肤刺激性: 极低,适合敏感肌 (依据:斑贴试验数据)
- 致痘风险: 无已知相关性
使用限制
- 避免与: 高浓度多价金属离子(如Ca2+、Mg2+)配伍
- pH限制: 不建议用于pH<4或>10的体系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主要作为功能性配方添加剂而非明星活性成分
- 常见于宣称"长效持妆"、"防水防汗"类产品
消费者认知调研
- 认知度较低(约23%消费者了解) (来源:2023年市场调研)
- 常被误认为与"苯乙烯单体"相关,需成分科普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优势
- 成熟的成膜技术与良好安全记录
- 多功能配方辅助作用
未来方向
- 开发特定分子量片段以优化性能
- 探索生物降解性改进 (注:目前研究处于早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