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麻姆花/叶/茎提取物
葛麻姆(PUERARIA THUNBERGIANA)花/叶/茎提取物
中文名:葛麻姆花/叶/茎提取物
英文名:PUERARIA THUNBERGIANA FLOWER/LEAF/STEM EXTRACT
别名:葛根花/叶/茎提取物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简介
葛麻姆(Pueraria thunbergiana)花/叶/茎提取物是一种从葛根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成分,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具有多种功效。它富含异黄酮、黄酮类化合物和多酚等活性物质,能提供强大的抗氧化作用,中和自由基,延缓皮肤光老化和皱纹形成。同时,该提取物具有抗炎特性,可舒缓敏感肌肤,减少红肿和刺激。它...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葛麻姆(PUERARIA THUNBERGIANA)花/叶/茎提取物 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UERARIA THUNBERGIANA FLOWER/LEAF/STEM EXTRACT
植物学来源
源自豆科葛属植物葛麻姆(Pueraria thunbergiana),与葛根(Pueraria lobata)为近缘物种。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传统用于药用和膳食补充。
提取工艺
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制备:
- 溶剂提取:水、乙醇或水醇混合溶剂(常见浓度30-70%)
- 处理部位:花、叶、茎的干燥粉碎物
- 关键参数:温度(40-60℃)、提取时间(2-8小时)、料液比(1:10-1:20)(依据:标准植物提取工艺参数)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抗氧化防护 | 清除ROS,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SOD/GSH等内源性抗氧化酶 |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 DPPH清除率IC50≈0.15mg/mL;显著降低UV诱导的脂质过氧化(依据:J. Agric. Food Chem. 2015) | 0.5-2% |
| 抗炎舒缓 | 抑制NF-κB和MAPK通路,降低TNF-α/IL-6/COX-2表达 | ★★★ (体外研究) | 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使炎症因子降低40-60%(依据:Phytother. Res. 2018) | 1-3% |
| 弹性改善 | 抑制MMP-1/MMP-3活性,促进胶原蛋白I/III合成 | ★★☆ (体外/理论推测) | 在成纤维细胞中增加胶原合成≈25%,注:人体数据有限(依据:初步细胞研究) | 未知 |
| 美白亮肤 | 潜在酪氨酸酶抑制作用 | ★☆ (理论推测) | 注:仅为厂商宣称,无直接实验证据支持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皮肤作用相关性 |
|---|---|---|---|
| 异黄酮类 | 葛根素、大豆苷元、染料木素 | 极性分子,水/醇溶,分子量250-450Da | 主要抗氧化/抗炎活性载体,可透皮吸收 |
| 三萜皂苷 | 葛麻姆皂苷A-C | 两亲性,表面活性 | 增强渗透,潜在抗炎作用 |
| 酚酸类 | 绿原酸、咖啡酸 | 水溶性,易氧化 | 辅助抗氧化,协同稳定异黄酮 |
| 多糖 | 阿拉伯半乳聚糖 | 高分子量(5-50kDa) | 成膜保湿,但皮肤渗透性低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基配方:精华液/爽肤水(需注意防腐稳定性)
- 乳化体系:乳液/面霜(推荐油包水型提升异黄酮透皮)
- 特殊载体:脂质体/纳米乳增强活性物递送
推荐协同成分
- 抗氧化增效:维生素E + 阿魏酸(提升氧化稳定性)
- 抗老协同:视黄醇衍生物(异黄酮减轻A醇刺激)
- 抗炎强化:红没药醇 + 积雪草苷(多通路抑制炎症)
- 稳定化需求:螯合剂(EDTA二钠)防止金属离子催化降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无专项评估,但葛根提取物(Pueraria lobata)被评估为安全(参考:CIR 2007)
- 致敏性:临床报告极低(<0.1% patch test阳性率)
- 光毒性:无证据显示光敏风险
使用限制
- 孕妇慎用:因含植物雌激素样成分(注:体外显示弱雌激素活性)
- 配伍禁忌:避免与强氧化剂(如高浓度过氧苯甲酰)直接配伍
- 最佳pH:4.5-6.0(酸性条件下异黄酮稳定性更高)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核心诉求:"植物抗老"、"天然抗氧化"
- 价格区间:中高端($30-$80/30mL精华)
- 宣称重点:常与"韩国成分"、"汉方植物"概念绑定
认知误区
- 过度宣称:部分产品夸大其"植物肉毒"效果(无可靠机制支持)
- 概念混淆:与葛根提取物(Pueraria lobata)混为一谈,实际成分谱存在差异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
- 证据等级:体外抗氧化/抗炎数据充分,但人体功效证据不足
- 核心优势:多酚复合体系提供广谱抗氧化保护
- 技术瓶颈:异黄酮的透皮效率和配方稳定性需优化
研发方向
- 递送系统:开发基于磷脂复合物或β-环糊精包合技术
- 功效验证:亟需随机对照试验验证抗皱/弹性提升效果
- 可持续性:探索绿色提取工艺(如亚临界水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