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脂酸异丙酯
硬脂酸异丙酯

中文名:硬脂酸异丙酯
英文名:ISOPROPYL STEARAT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柔润剂
成分详细分析
硬脂酸异丙酯 (Isopropyl Stearate) 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Isopropyl Stearate (硬脂酸异丙酯)
化学式: C21H42O2
CAS号: 112-10-7
EINECS号: 203-934-9
来源与生产
硬脂酸异丙酯是一种合成酯类化合物,主要通过酯化反应制备:
- 原料: 硬脂酸(通常来源于植物油脂如棕榈油或椰子油,通过水解获得)与异丙醇(石油衍生物或发酵产物)。
- 生产过程: 在酸性催化剂(如硫酸或对甲苯磺酸)存在下,进行加热酯化反应,随后纯化去除未反应物和副产品。(依据:有机合成化学标准流程及工业生产数据)
- 纯度与等级: 化妆品级产品通常纯度 >98%,需符合低游离酸、低水分及低重金属含量标准。
物理性质
- 外观: 无色至淡黄色油状液体
- 气味: 轻微、特征性气味
- 溶解度: 溶于乙醇、植物油、矿物油;不溶于水、甘油
- 熔点: 约 14-18°C
- 沸点: 约 330°C
- 密度: 约 0.85 g/cm³ (20°C)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科学依据为重点)
硬脂酸异丙酯主要作为配方助剂,其直接皮肤功效有限,但通过物理机制间接影响皮肤感受和外观。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典型配方) |
---|---|---|---|---|
润肤剂 (Emollient) | 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疏水性薄膜,填充角质层鳞片间空隙,减少经皮水分流失 (TEWL),使皮肤感觉柔软、光滑。 | 高 (机制明确,广泛接受) | 多项体外及离体皮肤模型证实其成膜性及减少TEWL的效果。(参考: Personal Care Products Council ingredient database) | 1-10% |
粘度调节剂 & 乳化稳定剂 | 作为油相组分,降低配方整体粘度,改善铺展性;辅助乳化剂稳定油水界面。 | 高 (基于物理化学性质) | 流变学研究显示其能有效降低油相粘度,优化乳液流变性。(依据: 化妆品流变学教科书及应用研究) | 2-15% |
增溶剂 & 载体 | 溶解脂溶性活性成分(如某些维生素、精油),促进其在配方中的均匀分布。 | 中 (功能性强,但非特异性) | 常用于溶解CoQ10、维生素E醋酸酯等,但其溶解能力不及其他更强溶剂(如CAPB)。(参考: 配方师实用手册) | 3-8% |
“营养”皮肤或抗衰老 | 无直接证据支持其具有生物活性或能参与皮肤代谢。其润肤效果可能暂时改善细纹外观。 | 极低 (仅为物理效果) | 注:此宣称缺乏任何细胞水平或临床研究证据,属市场营销语言。(来源:厂商宣称,需谨慎评估) | 不适用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润肤功效
硬脂酸异丙酯的润肤机制源于其非极性长链烷烃结构。当其应用于皮肤时:
- 分子间范德华力使其能吸附在角质层表面。
- 其较低的表面张力允许它有效铺展,填充干燥皮肤表面的微小裂缝和不平整处。
- 通过取代部分缺失的皮脂,它暂时性地恢复皮肤屏障的光滑感和连续性,从而减少水分蒸发。
证据等级: 该机制得到体外角膜层模型和志愿者感官评估研究的支持,但其效果是短暂且表面的,不涉及屏障修复的生化过程。(依据: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多项基础研究综述)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与特点 |
---|---|---|
脂肪酸酯 | 硬脂酸异丙酯 (Isopropyl Stearate) |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产品类型
- 护肤产品: 润肤霜、乳液、防晒产品、卸妆油/乳
- 彩妆产品: 粉底液、唇膏、睫毛膏(改善颜料分散与涂抹性)
- 发用品: 护发素、发油(作为轻质润滑剂)
- 其他: 剃须膏、抑汗剂/止汗剂
配方中的角色与添加浓度
- 主要角色: 润肤剂、粘度降低剂、溶剂。
- 典型添加浓度: 1% - 15%,浓度过高可能导致油腻感或稳定性问题。
协同成分
- 与其他润肤剂: 与轻质硅油(如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复配,可调节肤感,避免过度油腻。
- 与乳化剂: 与甘油硬脂酸酯、鲸蜡硬脂醇等共用,有助于稳定乳液体系,形成更细腻的质地。
- 与增稠剂: 在含卡波姆或黄原胶的体系中,需注意其可能轻微削弱水相增稠效果,需调整配方。
- 与活性成分: 作为视黄醇、维生素E等脂溶性活性物的载体,但其渗透增强作用有限且无特异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概要
- 总体安全性: 化妆品成分评审(CIR)专家小组已评估其作为化妆品成分是安全的,在现行使用浓度和条件下。(参考: CIR Final Report on Isopropyl Esters, 2003)
- 急性毒性: 低。LD50 (大鼠, oral) >5g/kg体重。
- 皮肤刺激性: 通常轻微。但高浓度或长时间封闭敷贴可能对受损皮肤或敏感皮肤产生轻度刺激。
- 眼刺激性: 可能导致轻微至中度眼刺激。
- 致敏性: 低,但极少数个案报告接触性皮炎。(依据: Dermatitis期刊病例报告)
- comedogenic性 (致痘性): 有争议但需关注. 兔耳实验显示其具有中度至高度致痘潜力(评级3-4/5)。(参考: Archives of Dermatology, 1989) 人类数据较少,但建议痤疮倾向性皮肤谨慎使用。
- 系统毒性/环境毒性: 无显著关注。生物降解性中等。
适用与不适用人群
- 适用皮肤类型: 正常皮肤、干性皮肤。
- 需谨慎使用的皮肤类型:
- 油性及痤疮倾向性皮肤: 因潜在致痘性,建议避免或选择低浓度产品。
- 非常敏感的皮肤: 可能有刺激风险。
- 法规状态: 中国、欧盟、美国等主要市场均批准其用于化妆品,无浓度限制(但需符合良好生产规范)。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常见定位
- 价格区间: 低成本原料,常见于开架大众化妆品及个人护理产品。
- 产品宣称: 产品标签上通常列为“润肤剂”或“溶剂”,较少作为主打功效成分宣传。可能出现在“令肌肤柔软光滑”等泛化宣称中。
- “Clean Beauty”趋势: 因其为合成酯类,且可能来源于棕榈油(涉及可持续发展问题),部分“纯净美容”品牌可能避免使用。
消费者认知与误解
- 认知度: 普通消费者对其认知度较低,通常不将其视为“活性成分”。
- 常见误解:
- 因其名称含“stearate”,可能被误认为与硬脂酸同样具有刺激性(实则通常更温和)。
- 被部分不实信息标签为“有害化学物质”,实则其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评估。
- 信息获取: 消费者可通过专业化妆品成分查询平台(如INCI Decoder)获取基本信息,但深度科学解读较少。
7. 总结与展望
总结
- 优点: 成本效益高,作为润肤剂和粘度调节剂有效,配方适用性广,总体安全性良好。
- 缺点: 潜在致痘性限制其应用人群,无生物活性功效,肤感可能对部分人偏油腻。
- 角色: 一款经典的功能性配方成分,而非针对性的活性治疗成分。
未来展望
- 技术发展: 随着对肤感和产品质地要求的提高,可能会被更轻质、低致痘风险的合成酯(如辛酸/癸酸甘油三酯)或生物技术来源的酯类部分替代。
- 安全性研究: 需要更多针对人类皮肤的致痘性临床研究,以更准确评估其风险。
- 可持续性: 关注其原料来源(如棕榈油)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推动使用经认证的可持续来源原料。
- 消费者教育: 需加强成分科学沟通,避免因误解而导致不必要的恐慌或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