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丙基氧化淀粉 PG-三甲基氯化铵
羟丙基氧化淀粉 PG-三甲基氯化铵

中文名:羟丙基氧化淀粉 PG-三甲基氯化铵
英文名:HYDROXYPROPYL OXIDIZED STARCH PG-TRIMONIUM CHLORID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羟丙基氧化淀粉 PG-三甲基氯化铵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Hydroxypropyl Starch PG-Trimonium Chloride
常见商品名:SoftCAT™ ST(禾大公司),Cationic Starch HPG
来源与生产
通过三重化学改性工艺制备:
- 原料来源:玉米、马铃薯或木薯淀粉
- 羟丙基化:与环氧丙烷反应引入羟丙基基团,增强水溶性和柔韧性
- 氧化处理:次氯酸钠氧化断裂糖苷键,降低分子量
- 阳离子化:与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季铵化,引入永久正电荷 (来源: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发丝抗静电 | 阳离子基团中和头发负电荷,降低表面电阻 | ★★★☆ (体外/临床验证) | 可使静电积累降低67-82% (依据:Cutting Edge Cosmetic Technology, 2020) | 0.5-2% |
发丝柔顺调理 | 通过静电吸附在受损角质层形成纳米级薄膜 | ★★★☆ (临床验证) | 梳理性提高45%,毛躁度降低30% (依据:J. Cosmet. Sci., 2019) | 0.8-3% |
肤感改善 | 在皮肤表面形成透气亲水膜 | ★★☆☆ (体外/感官评价) | 94%受试者报告"丝绒触感" (来源:厂商临床测试) | 0.3-1.5% |
*保湿增强* | 可能通过薄膜减少TEWL (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 ★☆☆☆ (推测性)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2% (来源:初步体外数据) | - |
详细作用机制说明:
阳离子季铵基团通过静电作用(库仑力)优先吸附于带负电的受损角蛋白区域,改性淀粉骨架提供柔性薄膜而非硬性沉积。分子量分布(20-150kDa)影响渗透性,低MW片段填充毛小皮间隙,高MW片段形成表面膜 (依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21)。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学特性 | 参数指标 | 功能意义 |
---|---|---|
分子结构 | 葡萄糖单元取代度(DS): • 羟丙基 DS 0.05-0.15 • 季铵基 DS 0.02-0.08 |
取代度决定电荷密度与溶解度平衡 |
电荷特性 | Zeta电位: +15 to +35mV (pH 5.0-7.0) |
高正电荷确保对受损发质的吸附效率 |
分子量分布 | 5-200 kDa (多分散指数PDI≈2.5) | 宽分布实现多层次沉积 |
溶解度 | 冷水可溶(≥95%),pH稳定范围3-9 | 确保配方兼容性 |
关键化学基团
- 三甲基铵基团:永久阳离子电荷源
- 羟丙基醚键:破坏淀粉结晶结构,增强柔韧性
- C6位伯羟基:主要改性位点,决定反应效率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护发素/发膜 (核心应用,占比85%)
- 沐浴露/身体乳 (肤感改良剂)
- 免洗护发喷雾 (抗静电剂)
- 彩妆底霜 (新兴应用)
配方技术要点
- 添加阶段:水相40-50℃时加入
- 电解质耐受:耐盐浓度≤1.5%
- 阴离子禁忌:避免与高浓度SLS/SLES直接混合
协同增效组合
- + 硅油:阳离子促进硅油定向沉积,柔顺效果倍增 (依据:Cosmetics & Toiletries, 2022)
- + 泛醇:膜结构促进泛醇渗透,修复协同
- + 聚季铵盐-10:电荷密度互补,提升耐洗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使用浓度≤5% (参考:CIR 2020年淀粉衍生物评估)
- 眼刺激性:兔眼测试显示轻微刺激(RIS=2.3/110)
- 致敏性:HRIPT测试无致敏报告(n=213)
使用限制
- 避免配伍:高浓度阴离子表活(pH<4时可能沉淀)
- 高温稳定性:长期>60℃可能解聚
适用人群
- 最佳适用:染烫受损发质、毛躁发质
- 谨慎使用:超细软发质(可能扁塌)
- 孕妇安全性:无系统吸收风险,外用安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价格区间:中高端($25-80/kg)
- 宣称热点:"植物来源阳离子"、"生物可降解调理"
- 竞品对比:比聚季铵盐-7更易生物降解,比硅油更少积累
消费者认知分析
- 感知功效TOP3:柔顺度(78%)、易梳理性(65%)、光泽感(52%) (来源:2023年消费者调研报告)
- 认知误区:37%消费者误认为"蛋白修护" (注:无蛋白修复功能)
- 清洁担忧:19%担心阳离子成分残留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可持续性:生物降解率>90%(28天OECD测试)
- 功效平衡:柔顺与轻盈感的优异平衡
- 配方友好:冷水可溶简化生产工艺
局限性
- 功效深度:修复性不及蛋白类成分
- 证据级别:皮肤功效机制研究不足
研究前沿
- 纳米结构化:自组装纳米胶束提升受损发渗透 (实验室阶段)
- 智能响应:pH/温度双响应型衍生物开发
- 头皮应用:作为活性物载体用于生发制剂 (初步体外研究)
总体评价
作为天然来源阳离子聚合物,在护发领域展现出卓越的调理和抗静电性能,其环境友好特性符合绿色化学趋势。皮肤应用仍需更多机制研究支持,未来通过分子工程优化有望扩展至功能性护肤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