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草(芽孢)杆菌酶

枯草(芽孢)杆菌酶

枯草(芽孢)杆菌酶
中文名:枯草(芽孢)杆菌酶
英文名:SUTILAINS
别名:
安全性:
1
2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去角质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枯草(芽孢)杆菌酶 [Bacillus Ferment]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定义

Bacillus Ferment(枯草杆菌发酵产物),通常指通过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过程产生的复合酶制剂,包含蛋白酶、淀粉酶等水解酶类。

来源与制备

  • 微生物来源:革兰氏阳性好氧菌枯草芽孢杆菌(ATCC 6051等安全菌株)
  • 发酵工艺:在受控发酵罐中培养,通过特定营养基(如大豆蛋白)诱导酶分泌
  • 提取方式:发酵液→离心/过滤→酶浓缩→稳定化处理(甘油/多糖包埋)(来源:Journ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 201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
角质更新 丝氨酸蛋白酶选择性水解角质细胞间桥粒蛋白(desmoglein-1) ★★★☆
(体外/离体实验证实)
0.5%浓度下24小时降解35%角质层粘连蛋白(依据: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2018) 0.1-1%
毛孔清洁 液化皮脂腺导管角栓,水解脂质-角蛋白复合物 ★★☆
(离体皮肤模型证据)
显著降低角栓硬度(显微硬度计测量↓42%)(来源: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20) ≥0.3%
抗炎舒缓 可能通过降解炎症介质(TNF-α/IL-1β前体) ★☆
(初步体外研究)
体外抑制LPS诱导的IL-6分泌↓28% *注:需人体验证 未确定
"生物焕肤" 宣称替代化学焕肤
(厂商宣称为主)
缺乏对照临床研究 *注:仅辅助性作用 -
详细作用机制补充:

酶活性的pH依赖性:最佳活性pH 6.5-8.0,皮肤表面微酸性环境(pH 4.5-5.5)会部分抑制活性,配方中需添加缓冲体系(依据: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17)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贡献
蛋白酶类 枯草杆菌蛋白酶(Subtilisin) 分子量~27kDa
最适pH 7.5
角质蛋白水解主力(占酶活性80%)
淀粉酶类 α-淀粉酶 热敏感(<50℃) 水解糖化产物(AGEs)
辅助成分 多糖/寡肽 发酵副产物 酶稳定剂/皮肤保湿
微量组分 维生素B群 纳摩尔级 细胞代谢调节(理论推测)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清洁类:洁面膏/慕斯(接触时间短,浓度0.1-0.5%)
  • 面膜类:泥膜/睡眠面膜(延长作用时间,浓度0.5-2%)
  • 特殊载体:微胶囊包裹(提高酶稳定性)

协同增效组合

  • + 低浓度果酸(<5%甘醇酸):酸类软化角质→提升酶渗透(临床验证:JCD, 2019)
  • + 透明质酸:缓解剥脱后干燥(配方pH缓冲)
  • + 锌盐:抑制发酵产物潜在杂菌

禁忌配伍

  • 强氧化剂:过氧苯甲酰使酶失活
  • 高浓度螯合剂(>1% EDTA):剥夺必需钙离子
  • 高温(>45℃):不可逆变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1%以下)(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6)
  • 致敏率:<0.3%(低于AHA/BHA)(依据:Dermatitis, 2021)
  • 残留风险:内毒素控制(<0.25EU/mg)

适用人群与禁忌

  • 适用:油性/混合肌 · 角质粗厚 · 非炎性痘痘肌
  • 慎用:玫瑰痤疮 · 急性湿疹 · 屏障受损期
  • 禁用:已知枯草杆菌蛋白过敏者(罕见)

使用警示

  • 避免与磨砂颗粒同用(物理+生物去角质叠加损伤)
  • 术后皮肤(激光/微针)需停用≥7天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线:"生物酶焕肤"概念(单价>$50/30ml)
  • 药妆线:痤疮辅助护理(联合水杨酸)
  • 绿色宣称:"可生物降解酶"环保标签

消费者误解

  • "完全替代化学焕肤"实际效能弱于10%以上AHA
  • "活菌护肤"实际为失活酶制剂(发酵产物)

监管现状

欧盟:列为化妆品原料(No 1223/2009)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序号06575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精准角质溶解(区别于化学剥脱的广泛腐蚀)
  • 温和性优于传统去角质成分(pH中性作用)
  • 环境可降解性(生物酶分解特性)

技术挑战

  • 配方稳定性(常温保存活性衰减率>15%/年)
  • 透皮效率限制(分子量>20kDa)
  • 功效临床数据不足(仅3项人体试验)

研究方向

  • 酶工程改造:耐酸突变株开发(适应皮肤pH)
  • 靶向递送:肽链引导的毛囊靶向
  • 新型功效:抗菌肽协同抗痤疮研究(体外预实验阶段)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