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竹汁
桂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汁

中文名:桂竹汁
英文名: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JUIC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桂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汁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JUICE
植物来源
- 物种分类:禾本科(Poac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
- 常见产地:东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依据:植物志数据库记录)
- 提取部位:茎秆压榨提取的汁液
加工方式
- 物理压榨后过滤或离心澄清
- 可能涉及低温浓缩或酶解处理(来源:厂商工艺说明,需具体确认)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活性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 |
|
★★★☆ (体外研究充分) | DPPH清除率>80%(10mg/mL)(依据:2021年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研究) | 1-5% |
抗炎 |
|
★★☆☆ (体外和动物模型) | 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模型中炎症因子减少40-60%(参考:2020年Phytotherapy Research) | 2-8% |
促进胶原合成 | 理论推测:可能通过竹叶黄酮刺激成纤维细胞 | ★☆☆☆ (初步研究) | 体外成纤维细胞培养显示Ⅰ型胶原mRNA表达上调1.3倍(注:未发表实验室数据) | 未知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抗氧化功效
桂竹汁中鉴定的对香豆酸和阿魏酸衍生物可有效淬灭单线态氧(IC50=2.8μg/mL),其抗氧化能力与维生素C相当但更持久。在HaCaT细胞UVB损伤模型中,预处理5%桂竹汁使MDA水平降低67%。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皮肤相关性 |
---|---|---|---|
酚酸类 | 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 | 水溶性,分子量150-400Da | 抗氧化主力,抗炎辅助 |
黄酮类 | 牡荆素、异牡荆素 | 中等极性,热稳定 | UV保护、抗糖化 |
多糖 | 阿拉伯木聚糖 | 高分子量(10-50kDa) | 保湿、成膜 |
微量元素 | 硅、钾、锰 | 离子形式存在 | 参与酶系统调节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类型适配性
- 最佳应用:水基精华(5-15%)、面膜液(3-8%)
- 稳定性考虑:pH 4-7时稳定,避免与高浓度金属离子配伍
增效组合
- 抗氧化协同:维生素E/茶多酚 → 自由基清除效率提升2.3倍(依据:ORAC联合测试数据)
- 抗炎协同:红没药醇/积雪草苷 → 降低TNF-α效果增强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未单独评估,但竹类提取物普遍认为安全(参考:CIR 2016年竹类成分综述)
- 潜在风险:
- 含微量竹醌(<0.1ppm),可能致敏
- 高浓度(>10%)可能干扰皮肤屏障
适用人群
- 推荐:油痘肌(抗炎)、初老肌(抗氧化)
- 慎用:竹类过敏史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 产品定位:主要出现在"天然""汉方"概念的高端线
- 宣称重点:抗氧化(72%) > 控油(35%) > 抗老(28%)(来源:2023年亚太区产品宣称分析)
- 消费者误区:与竹沥混淆(后者为高温烧制产物,成分差异大)
7. 总结与展望
桂竹汁作为新兴植物活性成分,其抗氧化和抗炎功效有较充分实验室证据,但需更多临床验证。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 标准化活性标记物(建议以对香豆酸+牡荆素作为质量控制指标)
- 纳米载体技术提升黄酮类透皮率
- 与微生物组互作研究(初步发现可能影响痤疮丙酸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