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35
聚氨酯-35
中文名:聚氨酯-35
英文名:POLYURETHANE-35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1
功效:成膜剂
成分简介
聚氨酯-35是一种合成聚合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作为成膜剂、增稠剂和乳化剂使用。它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轻薄保护膜,帮助锁住水分,增强保湿效果,使产品更持久。同时,它能改善产品质地,增加粘度,提升涂抹时的顺滑感和稳定性,防止成分分离。常见于乳液、防晒霜和彩妆产品中,如粉底和口红,以提供均匀覆盖和舒适...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聚氨酯-35 (Polyurethane-35) 专业成分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聚氨酯-35 (Polyurethane-35) 属于合成高分子聚合物,由多元醇与二异氰酸酯通过缩聚反应形成。
原料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石油衍生物(如聚醚多元醇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 生产工艺:在严格控制的反应条件下进行逐步聚合,需精确控制分子量分布与交联度
- 物理形态:通常以透明粘稠液体或固体树脂形式供应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功能性成膜聚合物,其主要价值体现在物理屏障功能而非生物活性: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长效持妆 | 在皮肤表面形成连续透气膜,抵抗汗水、皮脂和摩擦 | 强 (体外/临床) | 在离体皮肤模型上展现优异耐水性 (接触角>90°) (来源: J. Cosmet. Sci.) | 0.5-5% |
| 防水防汗 | 聚合物疏水链段形成分子屏障 | 强 (体外) | 人工汗液测试显示24小时内溶解率<3% (依据: 制造商技术文档) | 1-8% |
| 提升肤感 | 降低配方粘腻感,提供丝滑涂抹体验 | 中 (感官评估) | 消费者盲测中83%受试者认为改善产品铺展性 (来源: 厂商临床数据) | 0.2-3% |
| 抗氧化增效 | 理论上可减少活性成分氧化降解 | 弱 (推测) | 无直接证据,依赖配方体系 (注:仅为物理隔离作用)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结构单元 | 基本性质 |
|---|---|---|
| 硬段 | 氨基甲酸酯键 (-NHCOO-) 六亚甲基单元 |
提供机械强度与耐化学性 |
| 软段 | 聚醚多元醇 (如PEG/PPG) | 决定柔韧性、透气性与水溶性 |
| 端基 | 羟基或异氰酸酯基 | 影响反应活性与交联能力 |
| 关键参数:分子量(20k-100k Da) | 玻璃化温度(Tg=-20至50℃) |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10-18) |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长效彩妆:睫毛膏(防晕染)、粉底液、唇彩
- 防晒产品:增强防水性能
- 护发产品:发胶/定型啫喱(提供弹性定型)
增效组合策略
- + 硅弹性体:协同提升膜柔韧性,减少开裂风险
- +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优化成膜速度与透明度
- + 挥发性硅油:加速干燥并降低粘腻感
- + 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等可调节膜硬度
配伍禁忌
- 强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可能导致沉淀
- 高浓度醇类(>20%)可能引起聚合物析出
- pH<3或>9环境可能水解氨基甲酸酯键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1 (安全,当用于免洗产品且浓度≤25%) (依据: CIR 2019评估)
- 致敏性:极低 (分子量>10kDa不易透皮)
- 残留单体:需监控游离异氰酸酯<1ppm (潜在刺激源)
适用人群注意
- 适用:多数肤质 (尤其油性/混合性皮肤)
- 慎用:
- 严重痤疮患者 (可能堵塞毛孔)
- 对聚氨酯材料过敏者 (罕见)
- 眼部使用:需通过眼科测试 (ISO 10993标准)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持妆产品核心成膜剂 (如24小时粉底)
- "防水防汗"宣称的技术支撑成分
- 替代传统硝化纤维的环保方案 (无VOC释放)
消费者教育要点
- 正确认知:非活性成分,主要提供物理屏障功能
- 卸妆提示:需使用油性卸妆产品彻底清除
- 绿色宣称验证:关注生物基含量 (部分厂商推出植物衍生多元醇版本)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平衡防水性与透气性的最佳聚合物之一
- 在极端温湿度条件下仍保持膜完整性
- 兼容各类色粉与活性成分
研究与发展方向
- 生物可降解改性:引入酶解敏感键 (如碳酸酯键)
- 刺激响应型:开发pH/温度敏感型智能聚合物
- 绿色化学:生物基异氰酸酯的开发应用 (如赖氨酸二异氰酸酯)
专家建议
在配方中应严格监控:①游离单体残留 ②分子量分布 ③与其他成膜剂的相溶性。临床评估需重点关注长期使用后的皮肤微生态影响及卸妆清洁度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