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G-36 油酸酯
PPG-36 油酸酯

中文名:PPG-36 油酸酯
英文名:PPG-36 OLE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柔润剂
成分详细分析
PPG-36 油酸酯 (PPG-36 Oleate) 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PG-36 Oleate (PPG-36 油酸酯)
化学类别
- 聚丙二醇酯类 (Polypropylene Glycol Esters)
-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来源与制备
由油酸 (Oleic Acid, C18:1) 与聚丙二醇 (PPG-36)通过酯化反应合成 (参考: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润肤剂 | 通过油酸酯结构填补角质层脂质间隙,减少TEWL (经皮水分流失) | 高 (多项体外及临床研究) | 可提升皮肤水合度达15-20% (离体皮肤模型) | 1-5% |
渗透增强剂 | 破坏角质层有序结构,促进亲脂性成分渗透 | 中 (体外研究为主) | 对水杨酸的渗透提升率约30%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8) | 2-8% |
抗氧化辅助 | 油酸可能协同抗氧化剂作用 | 低 (理论推测) | 无直接证据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成分 | PPG-36 单油酸酯 | 平均分子量≈2000 Da,HLB≈8 (中等亲脂性) |
副产物 | PPG-36 二油酸酯 | 含量通常<15%,增强溶解性 |
游离成分 | 残余油酸 | 需控制<1% (可能刺激) |
关键结构特征
- PPG链长:36个丙二醇单元提供适度亲水性
- 油酸占比:约1-2个脂肪酸链/分子
- 分子构象:弯曲结构利于插入角质层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乳液/霜体:常用浓度2-10%
- 卸妆产品:与油脂复配 (15-30%)
- 渗透增强系统:与丙二醇等共溶剂联用
增效组合
- 神经酰胺:协同修复屏障 (临床研究显示TEWL降低35%)
- 硅油:改善铺展性
- 维生素E:理论上有抗氧化协同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数据
- CIR评级:安全 (最高使用浓度10%) (CIR 2016评估)
- 致敏率:<0.3% (800人临床测试)
- 眼刺激:轻度 (需避免高浓度接触)
适用人群
- 推荐:干性至中性皮肤
- 慎用:油痘肌 (可能加重堵塞)
- 禁忌:对油酸高度敏感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中端护肤线:常见于修复类产品
- 宣称重点:"深层滋养"、"屏障修复"
- 过度宣称案例:"抗老核心成分" (注:此宣称缺乏机理支持)
消费者反馈
- 正面评价:75%用户认可保湿效果
- 负面反馈:8%报告闷痘现象
7. 总结与展望
优势总结
- 多功能性:润肤+促渗双功能
- 配方友好:宽pH耐受 (3-10)
发展潜力
- 分子修饰:可能开发更低刺激衍生物
- 精准应用:结合微胶囊技术控制释放
结论: PPG-36油酸酯作为经典型润肤剂,其安全性和功效平衡性已被充分验证,但需避免夸大宣称。未来可探索其在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