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磷酸腺苷二钠
三磷酸腺苷二钠

中文名:三磷酸腺苷二钠
英文名:DISODIUM ADENOSINE TRIPHOSPH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三磷酸腺苷二钠 (Disodium Adenosine Triphosphat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Disodium Adenosine Triphosphate (INCI官方命名)
化学标识
- CAS号: 987-65-5
- 分子式: C10H14N5Na2O13P3
- 分子量: 551.14 g/mol
来源与制备
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如酵母培养)或酶催化法生产,现代工艺多采用生物工程技术:
- 微生物发酵:利用基因工程酵母菌在可控发酵罐中合成
- 酶解法:从生物质(如鱼肌肉)中提取ATP前体经磷酸化反应
- 化学-酶法合成:结合有机合成与酶催化步骤(纯度≥98%)
(来源:Journ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 2018; 化妆品原料技术白皮书)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细胞能量通货,通过以下机制作用于皮肤: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细胞能量激活 | 透皮吸收后作为直接能量底物,提升表皮细胞ATP水平,增强Na+/K+-ATP酶活性 |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证实) | 0.1%浓度使角质形成细胞ATP增加42%(48h)(J Invest Dermatol, 2015) | 0.05%-0.5% |
抗老化/抗皱 | 激活AMPK信号通路→促进胶原合成;抑制MMP-1表达;增强成纤维细胞活性 | ★★★ (体外+人体试验) | 0.2%使用8周显著改善鱼尾纹深度(23.7%)(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 2020) | 0.1%-0.3% |
屏障修复 | 促进板层小体分泌;上调丝聚蛋白表达;加速脂质合成 | ★★☆ (体外+动物模型) | 受损皮肤模型TEWL降低31%(0.3%, 72h)(Exp Dermatol, 2019) | 0.2%-1% |
抗氧化应激 | 激活Nrf2通路→增强SOD/GPx活性;减少ROS积累 | ★★☆ (体外证据为主) | UVB照射后细胞存活率提高65%(0.05mM)(初步机制研究) | 待确认 |
生发作用 | 厂商宣称激活毛囊干细胞能量代谢 | ★ (理论推测) | 缺乏临床数据支持(注:此宣称缺乏人体试验证据)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 具体特征 | 化妆品应用影响 |
---|---|---|
分子结构 | 腺嘌呤-核糖-三磷酸基团,带2个钠离子 | 水溶性极佳(>100g/L),难透皮需载体 |
稳定性 | pH敏感(pH6-8最佳),热不稳定(>40℃分解) | 配方需缓冲体系+低温工艺+避光包装 |
关键降解物 | ADP→AMP→腺苷→次黄嘌呤 | 降解产物无细胞毒性但功效衰减 |
透皮特性 | 分子量551Da,LogP=-4.2(高亲水) | 依赖渗透增强剂(如卵磷脂/乙醇酸)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剂型
- 优先选择:精华液(73%)、安瓶(18%)、眼霜(9%)
- 技术限制:避免高温乳化体系(>40℃)、高醇含量(>30%乙醇)
增效配伍系统
- 能量循环协同:烟酰胺(NAD+前体)+泛醇(CoA前体)
- 抗老协同:Matrixyl®3000(信号肽)+视黄醇HPR(受体激活)
- 透皮输送:脂质体(≤200nm)+磷脂酰胆碱
(依据:国际化妆品化学家协会IFSCC论文集)
配方警示
- 避免与强氧化剂(如高浓度VC)直接配伍
- 慎用金属离子(Fe³⁺/Cu²⁺)催化降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使用浓度≤3%)(CIR 2016)
- 致敏性:极低(HRIPT测试阴性,n=213)
- 光毒性:无(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
适用人群
- 最佳适用:熟龄肌(35+)、疲劳肌、医美术后修复
- 慎用情况:急性屏障受损期(可能短暂刺痛)
- 孕妇:无禁忌(不入血系统吸收)
不良反应
5,240例使用报告中:轻微刺痛(0.7%)、短暂红斑(0.3%),均与高浓度(>1%)或pH失衡相关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价格区间:高端(>$80/30ml)至奢华线(>$300)
- 宣称热点:"细胞充电"、"能量抗老"、"ATP焕活"
- 代表产品:修丽可A.G.E.能量精华、La Prairie鱼子能量系列
消费者洞察
- 认知度:成分党群体高认知(2023年美修搜索+170%)
- 误解点:27%消费者误认为可替代"肉毒素"
- 购买驱动:生物能量科技概念(68%)、可见抗老效果(52%)
(来源:2023全球活性成分消费趋势报告)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
- 实证功效:确切的细胞能量提升与抗皱效果(浓度≥0.1%)
- 技术优势:生物兼容性极高,适合敏感肌抗老方案
- 配方挑战:稳定性与透皮效率需特殊制剂解决
未来方向
- 递送系统:开发ATP-金属有机框架(MOF)缓释载体
- 功效拓展:探索线粒体自噬调控在光老化中的应用
- 绿色生产:CRISPR工程菌株提升发酵效率
专家建议
在抗老精华中推荐浓度0.2%-0.5%,配合脂质体包裹技术及昼夜节律配方(晨间使用),避免与强酸性(pH<4)成分直接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