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醇聚醚-40
油醇聚醚-40

中文名:油醇聚醚-40
英文名:OLETH-40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油醇聚醚-40 (Oleth-40) 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油醇聚醚-40 (INCI: Oleth-40) 是一种合成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属于聚乙二醇化脂肪醇醚家族。其化学名称通常表示为聚氧乙烯(40)油醇醚。
来源与生产
该成分通过化学合成制备:以油醇 (源自植物或动物脂肪的脂肪醇) 为疏水基团,与环氧乙烷 (ethylene oxide) 在催化条件下进行乙氧基化反应,平均聚合度约为40个环氧乙烷单元 (依据:化妆品原料化学合成标准流程,参考:CTFA Ingredient Dictionary)。
功能类别
- 乳化剂 (Emulsifying Agent)
- 增溶剂 (Solubilizer)
- 清洁剂 (Cleansing Agent)
- 润湿剂 (Wetting Agent)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科学依据为重点)
作为功能性成分,油醇聚醚-40主要通过其表面活性性质影响配方体系,间接作用于皮肤。以下基于科学证据的功效分析:
功效1: 乳化作用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稳定油水乳液体系 |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胶束或液晶结构,防止相分离。疏水链(油醇)锚定油相,亲水链(聚氧乙烯)伸入水相。 | 强(充分证实) | 多项研究显示,HLB值~17.2(计算值)使其适用于O/W乳液,能有效降低界面能至30-40 mN/m (依据:胶体与界面科学教科书,如Becher's Emulsions)。 | 0.5% - 5% (w/w)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油醇聚醚-40的乳化能力源于其两亲结构:油醇提供疏水性,与油脂相容;聚氧乙烯链提供亲水性,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在乳液中,它吸附在界面,形成稳定的薄膜,防止液滴 coalescence。体外研究和配方实验 consistently 证实其效率 (参考: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studies)。
功效2: 增溶作用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溶解疏水性成分(如香精、油溶性维生素) | 形成胶束,核心疏水区域包裹非极性分子,亲水外壳维持水相溶解。 | 强(充分证实) | 实验显示,1-3% Oleth-40可增溶多种精油和脂溶性活性物,胶束尺寸约10-50 nm (依据:化妆品配方学文本,如Harry's Cosmeticology)。 | 1% - 10% (w/w) |
功效3: 清洁与去污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移除皮肤表面油脂、污垢 | 吸附在油脂-水界面,乳化皮脂和污染物,便于冲洗。 | 中等(基于体外和模型研究) | 离体皮肤模型研究表明,其温和清洁力优于硫酸盐类表面活性剂,但去油效率依赖浓度 (参考: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期刊)。 | 2% - 15% (w/w,在清洁产品中) |
其他宣称功效(需谨慎评估)
- 促进活性成分渗透 注:此宣称缺乏强有力的人体临床试验证据;可能通过破坏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实现,但机制初步 (来源:厂商提供资料,需谨慎评估)。
- 皮肤保湿 (注:间接功效,通过稳定保湿配方实现,无直接证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油醇聚醚-40 (Oleth-40) | HLB值:~17.2(亲水性);分子量:~2000 Da;外观: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或液体;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部分溶于油脂。 |
化学结构 | C18H35O-(CH2CH2O)40-H | 疏水基:油醇链(C18不饱和烷链);亲水基:聚氧乙烯链(n≈40);极性:高亲水,低油溶。 |
关键参数 | 环氧乙烷含量、游离油醇残留 | 环氧乙烷含量决定HLB;游离油醇可能引起皮肤刺激,需控制<1% (依据: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产品类型
- 清洁产品: 洗面奶、沐浴露、洗发水(作为主或辅乳化剂)。
- 乳液和面霜: O/W型乳化体系稳定剂。
- 防晒产品: 帮助溶解化学防晒剂(如阿伏苯宗)。
- 精华和爽肤水: 增溶香精或油溶性活性物。
协同成分
- 其他表面活性剂: 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SLES)协同增强发泡和清洁;与低HL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Span系列)复配优化乳化。
- 油脂和酯类: 与硅油、植物油兼容,改善铺展性。
- 聚合物: 与卡波姆等增稠剂协同,稳定粘度。
配方注意事项
高浓度可能增加体系黏度;pH适用范围广(3-10);避免与高浓度电解质共存以防盐析 (参考:化妆品配方实践指南)。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
- 总体安全性: 被CIR(化妆品成分评审)评估为安全,用于停留型和冲洗型产品 (依据:CIR Final Report on PEGylated Alcohols)。
- 潜在风险: 高浓度可能导致皮肤干燥或刺激,尤其对敏感肌肤;环氧乙烷残留物(如1,4-二噁烷)需监控,但现代工艺已最小化。
- 致痘性: 低风险,非comedogenic (参考:Acnegenicity testing studies)。
适用皮肤类型
- 一般皮肤:良好耐受。
- 敏感肌肤:建议低浓度(<5%)并 patch test。
- 痤疮肌肤:适用,但需避免过度清洁。
环境与法规
符合FDA、EU化妆品法规;生物降解性中等,聚氧乙烯链可能 persist in environment (来源:ECHA注册数据)。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角色
油醇聚醚-40是基础功能性成分,常见于大众和中高端化妆品,定位为高效乳化/增溶剂,而非营销焦点。
消费者认知
- 多数消费者不熟悉该成分,常被视为“化学添加剂”。
- Clean Beauty趋势下,可能被误认为“潜在刺激物” due to PEG-related concerns,但科学上无实质证据 (注:需教育消费者区分证据与误解)。
品牌宣称
品牌多强调其“温和乳化”或“增强产品稳定性”,较少直接宣传皮肤益处。
7.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油醇聚醚-40是一种高效、多功能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主要起乳化、增溶和清洁作用。其安全性高,适用性广,但需注意浓度控制以最小化潜在刺激。
未来展望
- 技术发展: 向更可持续的合成工艺发展,减少环境影响。
- 研究趋势: 探索其与新型活性物的协同,如纳米载体系统。
- 市场趋势: 随着消费者教育增强,可能更透明化其功能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