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皂荚果提取物
小果皂荚(GLEDITSIA AUSTRALIS)果提取物

中文名:小果皂荚果提取物
英文名:GLEDITSIA AUSTRALIS FRUIT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小果皂荚(GLEDITSIA AUSTRALIS)果提取物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Gleditsia Australis Fruit Extract
植物学背景:
- 源自豆科皂荚属植物小果皂荚(Gleditsia australis)的成熟果实
- 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及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地区(来源:中国植物志)
- 传统应用:中药用于祛痰、消肿,民间用于皮肤清洁(参考:民族植物学记载)
提取工艺:
- 常用水或乙醇-水混合溶剂提取干燥果实
- 关键步骤包括粉碎、溶剂浸提、过滤及浓缩
- 标准化处理:部分厂商通过色谱技术富集三萜皂苷类活性成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控油与毛孔清洁 | 皂苷成分降低皮脂界面张力,乳化多余油脂;抑制5α-还原酶活性 | ★★★☆ (体外及离体皮肤实验证实) | 0.5%提取物使皮脂乳化率提升40%(参考:J Cosmet Sci. 2018) | 0.2-1.0% |
抗炎舒缓 | 抑制TNF-α、IL-6炎症因子释放;阻断NF-κB信号通路 | ★★★☆ (体外细胞模型验证) | 巨噬细胞中炎症介质降低62%(依据:Phytomedicine. 2020) | 0.1-0.5% |
抗氧化保护 | 清除自由基;激活Nrf2/ARE抗氧化通路;螯合金属离子 | ★★★☆ (明确的体外抗氧化数据) | ORAC值达12,000 μmol TE/g(来源:原料商技术文档) | 0.3-1.0% |
角质更新促进 | 理论推测:皂苷可能通过蛋白酶激活促进角质脱落 | ★☆☆☆ (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 离体皮肤显示轻微角质溶解效应(注:需更多临床验证) | 未知 |
"抗皱紧致" | 厂商宣称通过抗氧化间接实现 | ★☆☆☆ | 无直接人体抗皱数据支持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皮肤生物学活性 |
---|---|---|---|
三萜皂苷 (主要活性物) | 澳洲皂苷A-D、Gleditsiosides | 两亲性结构;HLB值12-16;pH稳定(3-9) | 表面活性、抗炎、乳化皮脂 |
黄酮类 | 槲皮素衍生物、山奈酚 | 极性成分;光热敏感 | 抗氧化、紫外线损伤防护 |
多糖 | 阿拉伯半乳聚糖 | 水溶性高分子;粘度调节剂 | 成膜保湿、舒缓刺激 |
鞣质 | 没食子酸单宁 | 收敛性;遇铁变色 | 毛孔暂时性收敛作用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剂型:
- 洁面产品: 利用天然表面活性特性(替代SLS)
- 控油爽肤水/精华: 与金缕梅、PCA锌协同
- 抗痘局部护理: 与水杨酸配伍增强渗透
增效组合:
- 控油协同: 膨润土 + 小果皂荚提取物(吸附-乳化双机制)
- 抗炎协同: 红没药醇 + 小果皂荚提取物(抑制不同炎症通路)
- 稳定性注意: 避免与阳离子表活配伍(沉淀风险)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
- CIR评级: 无独立评估,参考皂荚属植物为安全(来源:CIR 2016年度报告)
- 致敏性: 临床报告极少,但皂苷可能破坏屏障(高浓度)
- 使用限制: 欧盟未限制;中国《已使用原料目录》收录
适用人群警示:
- 推荐: 油性/混合性肌肤、痤疮倾向皮肤
- 谨慎使用: 屏障受损皮肤(建议浓度≤0.5%)
- 孕妇: 无致畸报告,但缺乏安全性研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主打"天然替代化学清洁剂"概念(亚太市场占比75%)
- 中高端植萃线核心成分(如Herbivore, Youth to the People)
- 2021-2023年新品增长率:+34%(数据来源:Mintel GNPD)
认知误区:
- 过度宣称"植物A醇"效果 - 无胶原刺激数据支持
- 混淆"深层清洁"与"过度脱脂" - 需配方配伍调节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
- 提供天然来源的表面活性与抗炎活性的多功能成分
- 在控油和抗氧化领域有可靠体外证据支持
- 符合Clean Beauty趋势的低致敏性植萃原料
研究缺口:
- 缺乏人体临床试验(尤其长期功效观察)
- 活性成分的皮肤渗透动力学数据不足
- 标准化提取物质量控制体系待完善
应用前景: 在痤疮辅助治疗产品、男性理容产品及敏弱肌清洁剂中具开发潜力,需结合传输系统提升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