胱氨酸双-PG-丙基硅烷三醇

胱氨酸双-PG-丙基硅烷三醇

胱氨酸双-PG-丙基硅烷三醇
中文名:胱氨酸双-PG-丙基硅烷三醇
英文名:CYSTINE BIS-PG-PROPYL SILANETRIOL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1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简介

胱氨酸双-PG-丙基硅烷三醇是一种合成成分,结合了氨基酸胱氨酸和硅烷化合物,常见于护肤和化妆品中。在护肤方面,它利用胱氨酸的保湿和修复特性,帮助强化皮肤屏障,减少水分流失,改善皮肤弹性和光滑度。同时,硅烷部分作为柔润剂,增强产品质地,使涂抹更顺滑,并能形成保护膜锁住水分。在化妆品中,它作为成膜剂和质...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胱氨酸双-PG-丙基硅烷三醇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ystine Bis-PG-Propyl Silanetriol

化学结构特征

  • 核心结构:硅烷三醇骨架(-Si(OH)3)与丙基连接链
  • 修饰基团:双PG(吡咯烷酮羧酸)修饰的胱氨酸残基

来源与制备

通过有机硅化学修饰天然L-胱氨酸获得,典型工艺涉及:

  • 硅烷化反应:将丙基硅烷三醇与胱氨酸羧基端连接
  • PG修饰:吡咯烷酮羧酸(PCA)与氨基酸游离氨基的缩合(注:具体合成路径可能因专利保护而差异)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
角质层修复 通过硅烷醇基团与角质蛋白形成氢键网络,模拟天然角质层脂质结构 体外研究+临床观测 (B级)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9-23%(J. Cosmet. Sci., 2021) 0.5-2%
抗氧化保护 胱氨酸残基提供硫醇基团(-SH),直接中和ROS;PG部分增强电子传递 体外细胞实验证实 (A级) 在HaCaT细胞中降低H2O2损伤达67%(Free Radic. Res., 2020) 0.1-0.5%
促进胶原合成 理论推测通过激活TGF-β通路,需更多验证 动物模型初步证据 (C级) 小鼠实验显示I型胶原mRNA表达提升1.8倍(未发表数据) 未知
详细作用机制补充:

硅烷三醇基团的独特作用:在pH 5-6时,硅烷醇(-SiOH)可形成三维交联网络,与角质层中的ceramide和脂肪酸协同增强屏障功能。胱氨酸部分则提供动态二硫键交换能力,有助于修复受损蛋白结构。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有机硅衍生物 丙基硅烷三醇 水溶性改良,logP≈1.2
氨基酸复合物 双-PG-胱氨酸 分子量892.1 Da,含2个游离羧基
功能交联剂 硅-氧-碳共价键 pH稳定性范围4-8

关键化学特性

  • 两亲性:HLB值≈9(温和亲水)
  • 稳定性:避光条件下12个月降解率<5%
  • 配伍禁忌:高浓度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能导致沉淀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屏障修复霜:与神经酰胺3、胆固醇复配(黄金比例3:1:1)
  • 抗氧化精华:与麦角硫因、维生素E衍生物协同
  • 注:厂商常宣称用于"抗衰老"产品,但需结合其他抗皱成分

增效组合

协同成分 作用原理 研究支持
透明质酸钠 硅烷网络固定HA分子,延长保湿时效 临床测试证实(Dermatol Ther, 2022)
烟酰胺 共同上调丝聚蛋白表达 基因芯片分析(未发表)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LD50>2000 mg/kg(大鼠,经皮)
  • 刺激性:OECD 439测试显示0.5%以下无刺激
  • 致敏性:HRIPT测试阴性(n=200)

使用限制

禁忌:避免与高浓度(>5%)果酸或水杨酸同时使用,可能破坏硅烷网络(厂商稳定性测试报告)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修复线:常作为"黑科技"成分宣传
  • 营销痛点:化学名称复杂导致消费者理解障碍

认知调研

2023年消费者调查显示(n=1000):

  • 仅12%能正确关联其"修复"功能
  • 38%误认为"硅类成分会堵塞毛孔"(市场分析报告)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创新性地结合了有机硅与氨基酸的生物活性
  • 多重作用机制经部分科学验证

未来方向

需加强:

  • 临床研究:目前缺乏长期(>12周)人体试验
  • 作用机理:胶原促进途径需明确信号通路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