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乳香籽提取物
肖乳香(SCHINUS TEREBINTHIFOLIUS)籽提取物

中文名:肖乳香籽提取物
英文名:SCHINUS TEREBINTHIFOLIUS SEED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收敛
成分详细分析
肖乳香(SCHINUS TEREBINTHIFOLIUS)籽提取物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SCHINUS TEREBINTHIFOLIUS SEED EXTRACT (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
植物学来源
源自漆树科(Anacardiaceae)植物肖乳香(Schinus terebinthifolius Raddi)的成熟种子。该物种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原生于南美洲(主要分布于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现广泛引种于亚热带地区(来源:KEW Plants of the World Database)。
提取工艺
- 主要方法: 超临界CO₂萃取 / 低温乙醇提取
- 关键参数: 种子需经干燥粉碎(粒径≤0.5mm),萃取温度40-60℃,压力15-30MPa
- 得率范围: 3-8% (w/w) 取决于原料成熟度及工艺
- 活性保存: 低温工艺避免热敏性多酚降解(依据: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 2020)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 | 清除ROS/RNS自由基 · 激活Nrf2/ARE通路 · 增强SOD/GPx酶活性 |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 0.1%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85% (ORAC值≈3500μmol TE/g)(Food Chemistry, 2018) | 0.05%-0.5% |
抗炎 | 抑制COX-2/PGE₂通路 · 下调NF-κB转录活性 · 减少TNF-α/IL-6分泌 | ★★★ (体外/动物模型) | 1μg/mL降低LPS诱导巨噬细胞IL-6分泌达62%(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5) | 0.1%-1% |
抗菌 |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 · 抑制生物膜形成 | ★★☆ (体外研究) | 对痤疮丙酸杆菌MIC=125μg/mL · 金黄色葡萄球菌MIC=250μg/mL(Brazil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20) | 0.2%-2% |
抗光老化 | 抑制MMP-1/MMP-9表达 · 促进I型胶原合成 | ★☆ (初步研究) | 0.5%处理降低UVB诱导HaCaT细胞MMP-1 mRNA 40%(未发表细胞研究) | 数据不足 |
皮肤屏障修复 | 宣称增强丝聚蛋白表达 | ☆ (理论推测) | 无直接证据 · 基于多酚的潜在保护作用(注:厂商宣称需临床验证) | 未确定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含量范围 | 皮肤生物学功能 |
---|---|---|---|
鞣花单宁 | Terflavin B · Schinustannin | 15-30% | 主要抗氧化/抗炎载体 · 金属离子螯合 |
黄酮苷 | 槲皮素-3-O-α-阿拉伯糖苷 · 杨梅酮苷 | 5-12% | 清除自由基 · 抑制组胺释放 |
酚酸 | 没食子酸 · 鞣花酸 · 原儿茶酸 | 3-8% | 抗菌 · 抑制酪氨酸酶(轻微) |
挥发性萜烯 | α-蒎烯 · β-石竹烯 · 柠檬烯 | 0.5-2% | 促渗透 · 辅助抗菌 |
脂肪酸 | 油酸 · 亚油酸 · 棕榈酸 | 10-20% | 润肤 · 载体溶剂 |
(注:具体组成受产地及提取工艺显著影响,需通过HPLC-MS/MS标准化质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兼容性
- pH耐受: 稳定范围pH 3.5-8.0 · 强碱性环境导致多酚降解
- 温度稳定性: ≤45℃长期稳定 · 80℃以上加速氧化
- 配伍禁忌: 与高浓度金属离子(Fe³⁺/Cu²⁺)产生沉淀 · 避免强氧化体系
应用剂型
- 最佳载体: 无水精华 · 油凝胶 · W/O乳液
- 适用产品:
- 痤疮护理产品(协同水杨酸/烟酰胺)
- 抗氧化精华(协同维生素C/阿魏酸)
- 舒缓面膜(协同泛醇/红没药醇)
增效组合
协同成分 | 作用机制 | 效果提升 |
---|---|---|
锌盐(如PCA锌) | 增强抗菌活性 · 稳定多酚结构 | 抗菌效果提升2-3倍 |
生育酚 | 再生氧化型多酚 · 协同清除自由基 | ORAC值增加40-60% |
神经酰胺NP | 多酚减少屏障氧化损伤 · 神经酰胺修复脂质结构 | TEWL降低率提高35% |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 1%浓度下无刺激性(斑贴试验)· 无光毒性报告(参考:CIR Preliminary Report, 2021)
- 致敏风险: 含潜在致敏萜烯(β-石竹烯)· 建议成品中浓度≤2%
- 孕妇慎用: 缺乏妊娠期安全性数据 · 传统医学记载子宫刺激作用
适用人群
- 推荐: 油性/痤疮肌肤 · 氧化压力肌肤 · 环境损伤肌肤
- 慎用: 漆树科过敏史者(与毒葛交叉过敏风险)· 屏障严重受损皮肤
- 禁忌: 开放性伤口 · 急性湿疹发作期
使用建议
首次使用建议耳后测试24小时 · 避免与高浓度A醇/Vc同时使用(潜在刺激叠加)· 日光防护产品中需复配光稳定剂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概念卖点: "亚马逊超级浆果" · "天然抗氧化新星"
- 价格区间: 高端天然护肤($80-$150/30ml精华)
- 代表产品: 抗氧化精华 · 净化面膜 · 祛痘局部护理
消费者认知分析
2023年社交媒体提及量增长120%(主要平台:TikTok/Instagram),但存在显著认知偏差:
- 误解1: "纯植物提取=绝对安全" → 忽视致敏风险
- 误解2: "快速祛痘特效" → 夸大抗菌功效
- 正确认知: 逐步建立"温和抗氧化"印象(2023年消费者调研显示34%用户认可)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证据明确: 强效抗氧化/抗炎活性 · 中等抗菌能力
- 研究缺口: 缺乏人体临床试验 · 光老化机制研究不足
- 技术痛点: 多酚稳定性挑战 · 标准化困难(原料批次差异大)
应用前景
短期: 作为辅助活性物应用于痤疮/抗氧化产品 · 开发微囊化技术提升稳定性
长期: 探索创伤修复潜力(基于血管生成抑制特性)· 开发口服美容组合
专家建议
- 配方师: 推荐浓度0.3-1% · 优先无水体系 · 需配伍螯合剂(EDTA二钠)
- 品牌方: 避免过度宣称祛痘功效 · 加强消费者过敏警示
- 研究者: 亟需开展随机双盲人体试验 · 深入解析多酚代谢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