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烷基脲
咪唑烷基脲

中文名:咪唑烷基脲
英文名:IMIDAZOLIDINYL UREA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咪唑烷基脲 (Imidazolidinyl Urea)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Imidazolidinyl Urea (咪唑烷基脲)
化学分类
甲醛释放型防腐剂 (Formaldehyde-releaser)
天然/合成来源
- 完全合成化合物,自然界不存在天然形态
- 由乙内酰脲和甲醛经缩合反应合成
- 工业级原料纯度要求≥99% (化妆品级标准)
历史应用背景
1970年代由Germall公司开发,1980年代起广泛用于化妆品,作为paraben类防腐剂的替代品。2000年后因甲醛释放争议使用量下降 (来源: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历史档案)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广谱防腐 | 缓慢水解释放微量甲醛,破坏微生物蛋白质交联 | 强效证据 (体外/挑战试验) | 0.2-0.5%浓度可抑制革兰氏+/革兰氏-菌及真菌 (依据:CTFA防腐效能挑战测试标准) | 0.2-0.5% |
配方稳定性维持 | 防止微生物降解油脂/乳化剂/活性成分 | 强效证据 (加速稳定性测试) | 在pH 3-9范围内保持化学稳定性 (来源:国际化妆品化学家学会期刊) | ≥0.2% |
"温和无刺激" | 无直接作用机制 | 争议性宣称 | 多项研究显示其致敏率高于传统防腐剂 (参考:Dermatitis 2018;29:89-93) | N/A |
作用机制详解
在亲水性配方中水解,通过动态平衡持续释放约0.06-0.15%游离甲醛。甲醛与微生物细胞膜蛋白的-NH2和-SH基团共价交联,破坏跨膜运输功能 (依据: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3)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化学结构特征 |
---|---|---|---|
主活性物 | N,N"-亚甲基双[N'-(羟甲基)脲] | 白色结晶粉末,水溶性>50g/100ml | 双咪唑烷基骨架含羟甲基 |
关键衍生物 | 游离甲醛 (水解产物) | 气态醛类,浓度依赖释放 | 释放量≈15%母体重量 |
典型杂质 | 乙内酰脲残留 | ≤0.5% (化妆品级标准) | 环状酰脲结构 |
关键化学性质
- 分子式:C11H16N8O8
- 分子量:388.3 g/mol
- 解离常数:pKa 12.5 (弱碱性)
- 降解条件:>100℃加速分解,强酸(pH<3)/强碱(pH>10)促进水解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基产品:化妆水、精华液 (pH 4-8)
- 乳化体系:乳液、面霜 (油相占比≤30%)
- 免洗型产品:洗发水、沐浴露 (需复配)
协同防腐体系
- 增效组合:
- 苯氧乙醇 (1:1比例增强抗真菌活性)
- 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 (针对顽固真菌)
- 中和组合:
- 乙基己基甘油 (降低游离甲醛致敏性)
- 螯合剂(EDTA二钠)增强抗革兰氏阴性菌
应用限制
- 避免与伯胺类化合物(如三乙醇胺)配伍 → 生成亚硝胺致癌物
- 含硫化合物(谷胱甘肽)会中和甲醛活性 → 防腐失效
- 蛋白质类成分(胶原蛋白)易发生交联变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0.2-0.5%浓度安全 (1988年确认,2013年再评估维持) (来源:CIR Expert Panel Re-review)
- 欧盟SCCS:允许使用(限游离甲醛<0.074%),但建议减少暴露 (依据:Regulation EC No 1223/2009)
风险因素
- 接触性皮炎:欧盟统计致敏率1.2-3.5% (甲醛释放所致) (参考:Contact Dermatitis 2020;82:87-93)
- 释放甲醛:IARC 1类致癌物 (仅职业吸入风险,外用无证据)
- 眼部刺激性:>0.5%浓度可能引发角膜刺激
适用人群警示
- 禁忌:甲醛过敏者、湿疹急性期、受损皮肤
- 慎用:婴幼儿产品(尤其尿布区用品)、哮喘患者
- 孕期:无透皮吸收证据,但建议优先选择无甲醛释放体系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全球使用率:2010年前占防腐剂市场~15%,2023年降至<5%
- 价格定位:中低价位($15-25/kg),成本仅为新型防腐剂1/3
- 主要应用领域:大众洗护产品、低价位彩妆
消费者认知趋势
- 负面认知标签:"甲醛释放剂"在成分APP识别率为92%
- Clean Beauty影响:73%天然品牌主动弃用 (来源:2023年Clean Beauty市场报告)
- 营销误导:仍被部分厂商宣传为"有机尿素衍生物"
法规动态
- 欧盟:需标注"含甲醛"当游离甲醛>0.05%
- 日本:禁用驻留型产品(2019年修订)
- 中国:限用浓度0.5%,需标注含甲醛释剂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广谱抗菌效能确切,尤其对绿脓杆菌效果显著
- 配方兼容性良好,不影响产品外观稳定性
- 高温灭菌工艺耐受性优于部分有机酸防腐剂
核心缺陷
- 甲醛释放引发的安全争议不可逆转
- 致敏率显著高于苯甲酸类及苯氧乙醇
- 无法满足Clean Beauty及零甲醛市场需求
未来展望
- 替代技术:
- 多元醇+有机酸协同体系(如:辛二醇+茴香酸)
- 膜破坏型防腐剂(月桂酰精氨酸乙酯)
- 创新方向:微胶囊化甲醛释放剂(降低游离量)
- 预测:2030年前将逐步退出主流市场,仅保留特定工业应用 (注:基于当前替代技术发展速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