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百里香提取物

欧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提取物

欧百里香提取物
中文名:欧百里香提取物
英文名:THYMUS SERPYLLUM EXTRACT
别名:野百里香提取物、匍匐百里香提取物
安全性: 1
功效:天然提取物 / 植物成分

成分简介

欧百里香提取物是从欧百里香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成分,富含百里酚等活性化合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它主要作为抗菌剂,有效对抗引起痤疮和感染的细菌;作为抗氧化剂,中和自由基,延缓皮肤老化迹象如皱纹和色斑;并具有抗炎特性,能舒缓红肿、刺激和敏感皮肤。此外,它常用于收敛产品中帮助收缩毛孔,并作为天然防腐剂延长产品...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欧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提取物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THYMUS SERPYLLUM EXTRACT

植物学分类: 唇形科(Lamiaceae)百里香属

植物特征与分布

野生匍匐型多年生草本,分布于欧洲、北非及西亚的石灰质土壤区域。与普通百里香(Thymus vulgaris)相比,其植株更矮小,叶片更圆润,精油化学成分存在显著差异(1)

传统应用

  • 欧洲民间医学:呼吸道疾病治疗(煎剂)、伤口消毒(捣碎外敷)
  • 巴尔干地区:食品防腐剂(利用其抗菌特性)
  • 芳香疗法:减压精油(主要成分为香芹酚)

化妆品原料制备

采用地上全草(花期采收活性最高),主要提取工艺:

  • 溶剂提取: 水/乙醇混合溶剂(典型比例70:30)60℃回流提取
  • 超临界CO₂萃取: 获得保留热敏成分的高纯度提取物(压力20-30MPa,温度40-50℃)
  • 标准化处理: 常按总酚含量标准化(通常≥8%)或特定标志物(如迷迭香酸)含量控制

(参考: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Botanical Extraction Methods Compendium; EFSA Journal 2012)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保护 清除ROS/RNS自由基;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表达 ★★★★☆
(体外/离体强证据)
0.1%浓度下DPPH清除率达92%
(高于α-生育酚对照)
0.05-0.5%
抗炎舒缓 抑制COX-2/PGE2炎症通路;下调TNF-α、IL-6等促炎因子表达 ★★★☆☆
(体外/动物模型证据)
在TPA诱导小鼠耳肿胀模型中
显示56%抑制率(2%提取物)
0.2-1.5%
抗菌/痤疮管理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
(尤其对革兰氏阳性菌)
★★★★☆
(临床前强证据)
对痤疮丙酸杆菌MIC=0.015%
(显著优于水杨酸)
0.01-0.1%
抗衰老 抑制MMP-1胶原酶活性;
促进I型胶原合成(初步证据)
★★★☆☆
(体外/离体证据)
在UVA照射成纤维细胞模型中
减少58%胶原降解
0.3-2%
皮肤屏障修复 推测通过抗炎作用间接改善 ★☆☆☆☆
(理论推测)
缺乏直接调控屏障基因证据 -

(注:证据等级基于PubMed收录文献评估;人体临床数据有限;红色标注为厂商常见但证据薄弱宣称)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含量特征 皮肤生物学活性
酚酸类 迷迭香酸、绿原酸
咖啡酸、原儿茶酸
占总酚70%以上
(HPLC定量)
主要抗氧化/抗炎载体
抑制NF-κB信号传导
挥发性萜类 香芹酚、γ-松油烯
对伞花烃、百里香酚
精油组分0.2-0.8%
(GC-MS分析)
抗菌主力(破坏生物膜)
具潜在刺激性
黄酮类 木犀草素、芹菜素
槲皮素糖苷
约占总提取物5-15% 紫外吸收特性(290-350nm)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三萜类 熊果酸、齐墩果酸 微量(<1%)但稳定存在 潜在抗衰老作用
(需更多研究证实)

(来源: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8, Phytochemical Analysis 2020)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应用类型

  • 抗痘产品: 与锌盐(Zn PCA)、烟酰胺复配增强控菌效果
  • 抗氧化精华: 与维生素E/阿魏酸构建协同抗氧化网络
  • 敏感肌舒缓: 在pH5-6体系中与红没药醇/积雪草苷配伍
  • 天然防腐体系: 作为防腐增效剂(需配合1,2-己二醇)

稳定性考量

光照敏感成分需避光包装;在pH>7环境中酚酸易氧化变色;金属离子(尤其Fe³⁺)催化降解需螯合剂(EDTA二钠)。

协同增效组合

  • 抗菌增效: 茶树精油(+200%对表皮葡萄球菌抑制率)
  • 抗氧化协同: 迷迭香提取物(ORAC值提升3.1倍)
  • 透皮促进: 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联用增加活性物渗透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状态: 列入"可安全使用"清单(浓度≤1%)(CIR 2016)
  • 致敏性: 香芹酚是潜在致敏原(欧盟SCCS建议避免在驻留类产品>0.1%)
  • 光毒性: 无光毒性报告(符合OECD 432试验)

使用禁忌

  • 避免与高浓度A醇/果酸配伍(可能加剧刺激风险)
  • 破损皮肤禁用(香芹酚对裸露神经末梢有刺痛感)
  • 孕妇慎用(缺乏妊娠期安全性数据)

适用人群建议

肤质类型 适用性 使用建议
油性/痤疮肌 ★★★★★ 首选含0.05-0.1%提取物的控油精华
敏感肌 ★★☆☆☆ 需预先斑贴试验,选择脱酚处理亚型
干性肌 ★★★☆☆ 仅限配方中含足量脂质屏障修复成分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Clean Beauty: 作为合成防腐剂(如paraben)的天然替代物
  • 痤疮护理: 定位为"植物系水杨酸替代品"
  • 高端抗氧: 在地中海概念护肤品中作为核心故事成分

消费者认知分析

2023年消费者调研显示(N=1500):

  • 68%关联"天然抗菌"功效(正确认知)
  • 42%误认为"所有百里香提取物等同"(需成分教育)
  • 仅29%知晓其潜在刺激性

市场常见宣称问题

  • 夸大抗老功效: 将离体研究直接延伸至"逆转皱纹"
  • 混淆物种差异: 将普通百里香研究数据套用于本成分
  • 隐瞒致敏风险: 90%产品未标注香芹酚含量警示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卓越的广谱抗菌性(尤其针对痤疮病原菌)
  • 多酚复合物提供协同抗氧化防御
  • 在天然防腐体系中具不可替代价值

应用局限

  • 关键活性物(香芹酚)的刺激性与功效剂量矛盾
  • 缺乏标准化人体临床功效验证
  • 光/热稳定性挑战增加配方成本

未来研究方向

  • 微囊化技术: 开发香芹酚缓释系统降低刺激
  • 合成生物学: 酵母工程化生产特定酚酸(解决植物来源波动)
  • 临床验证: 开展随机对照试验确认痤疮改善率

专家建议

在痤疮护理产品中作为核心功能性成分(浓度0.05-0.1%),在抗氧精华中作为辅助成分(0.2-0.5%)。需明确标注"含香芹酚"警示敏感肌消费者,并配合稳定性技术(如氮气填充)保证活性。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