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烷基二羟基苯甲酰胺
金刚烷基二羟基苯甲酰胺

中文名:金刚烷基二羟基苯甲酰胺
英文名:ADAMANTANYL DIHYDROXYBENZAMID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金刚烷基二羟基苯甲酰胺 (Adamantyl DiHydroxyBenzamid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金刚烷基二羟基苯甲酰胺 (Adamantyl DiHydroxyBenzamide)
化学别名
- Adiposlim® (Sederma/科莱恩商品名)
- Adipoless® (同原料不同商品名)
- 1-金刚烷基-3,4-二羟基苯甲酰胺
来源与开发背景
由法国原料公司Sederma(科莱恩旗下)研发的专利活性物,最初定位为脂肪细胞调节剂。其分子设计结合金刚烷基的脂溶性特性和儿茶酚结构单元,针对脂肪代谢通路进行靶向调控 (来源:Sederma技术文档及专利WO2010122157A1)。
原料形态
- 外观:白色至类白色粉末
- 溶解度:溶于极性溶剂(乙醇、丙二醇),难溶于水
- 建议添加量:0.1-0.5% (w/w)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靶点:脂肪细胞(adipocytes)与真皮-皮下组织连接区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减少脂肪团外观 | 抑制磷酸二酯酶(PDE),提升cAMP水平 → 激活脂解酶(ATGL, HSL) → 促进甘油三酯分解 |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
离体脂肪组织实验显示脂肪分解增加42%(0.1%) (来源:Int J Cosmet Sci. 2010;32:266) |
0.1-0.5% |
改善皮肤微循环 | 激活β-肾上腺素能受体 → 增强毛细血管血流 抑制炎症因子TNF-α分泌 |
★★☆ (体外证据为主) |
人脂肪细胞模型显示微循环相关基因(VEGF)表达上调 (来源:厂家体外研究) |
0.2%+ |
皮肤紧致提升 | 刺激胶原蛋白I/III合成 抑制金属蛋白酶(MMP-1)活性 |
★★☆ (体外+初步临床) |
成纤维细胞培养显示胶原合成增加35%(0.2%) (来源:未发表厂商数据) |
0.3-0.5% |
抗氧化保护 | 儿茶酚结构潜在自由基清除能力 | ★ (理论推测) |
注:缺乏直接实验证据,属化学结构推测功能 | - |
详细作用机制解析:
该分子通过金刚烷基穿透脂质屏障靶向脂肪细胞,其二羟基苯甲酰胺结构模拟儿茶酚胺与β-受体结合。激活的β-受体通过Gs蛋白升高cAMP,进而激活蛋白激酶A(PKA),磷酸化脂解关键酶:
-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催化甘油三酯→甘油二酯
- 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催化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
注:人体脂肪分解调控复杂,涉及α/β受体平衡,实际效果可能因个体激素环境差异而不同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学属性 | 参数 | 注释 |
---|---|---|
分子式 | C17H21NO3 | 含刚性金刚烷骨架 |
分子量 | 287.36 g/mol | 中等分子量活性物 |
关键官能团 |
|
决定生物活性与透皮性 |
logP值 | ≈3.2 | 中等亲脂性,有利透皮吸收 |
稳定性 | pH 4-8稳定 >50℃可能降解 |
需避光保存,避免强氧化剂 |
作用靶点 | β-肾上腺素能受体 磷酸二酯酶(PDE) |
与脂肪细胞代谢直接相关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剂型
- 首选:精华(醇基/硅油基载体)
- 乳液/膏霜(需预溶解)
- 身体护理产品(配合促渗剂)
- 不推荐:纯水剂型(溶解度低)
增效组合方案
- 促渗透系统:丙二醇+卵磷脂复合载体
- 脂解增强:咖啡因(协同激活脂解酶)
- 微循环改善:七叶树皂苷(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 紧致提升:四肽-3(刺激胶原再生)
配方注意事项
- 需预溶解于乙醇/丙二醇(建议≥5%溶剂比例)
- 避免与高浓度螯合剂(EDTA>0.2%)配伍
- pH适用范围:4.5-7.0(防止儿茶酚氧化)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
- 皮肤刺激性:兔皮肤实验显示无刺激(0.5%)
(来源:Sederma安全档案) - 致敏性:人体重复斑贴试验(RIPT)阴性(n=52)
- 光毒性: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
- 系统毒性:无全身毒性报告(局部使用)
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 适用人群:健康成年肌肤
- 慎用情况:
-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能干扰儿茶酚胺通路)
- β-受体阻滞剂使用者(潜在相互作用)
- 孕妇/哺乳期:无足够数据,建议避免使用
法规状态
-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版):已收录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允许使用
- 未列入CIR优先评估名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身体塑形产品(纤体霜/精华)
- 抗衰老产品(提升面部轮廓)
- 男士护理(针对腹部脂肪)
消费者宣称重点
- "靶向脂肪细胞"
- "改善橙皮组织"
- "非侵入性紧致"
- 过度宣称示例:"替代抽脂手术"(缺乏医学证据)
市场反馈挑战
- 需连续使用8-12周才可见效
- 个体差异显著(受体表达差异)
- 与仪器美容相比见效较慢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机制明确性:靶向脂肪细胞β-受体通路
- 体外证据充分:脂解效应有细胞学基础
- 安全性记录良好:无重大不良反应报告
主要局限
- 临床证据不足: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
- 透皮效率问题:皮下脂肪层渗透挑战
- 配方稳定性:儿茶酚结构氧化风险
研究方向
- 开发纳米载体增强透皮输送
- 开展多中心临床验证(尤其身体塑形领域)
- 探索与射频/超声设备的协同方案
专家观点
作为脂肪代谢调节剂具有理论创新性,但需理性认知其局限性:
"该成分在改善皮肤质地方面可能优于显著减脂,其价值应定位于皮肤外观综合改善而非医疗级减脂"
(基于当前证据的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