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棉籽油

草棉(GOSSYPIUM HERBACEUM)籽油

草棉籽油
中文名:草棉籽油
英文名:GOSSYPIUM HERBACEUM (COTTON) SEED OIL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油性滋润

成分详细分析

草棉(GOSSYPIUM HERBACEUM)籽油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学背景

INCI名称: GOSSYPIUM HERBACEUM (COTTON) SEED OIL

草棉(Gossypium herbaceum)为锦葵科(Malvaceae)棉属植物,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棉花品种之一,原产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现广泛种植于亚洲干旱地区。

提取工艺与质量标准

  • 提取方式: 机械压榨法(冷压)或溶剂萃取法
  • 精炼程度: 化妆品级通常为半精炼油(去除棉酚但保留部分天然成分)
  • 关键质量指标:
    • 酸值 ≤ 2 mg KOH/g
    • 过氧化值 ≤ 10 meq/kg
    • 棉酚残留量 < 5 ppm(化妆品安全标准)

(参考:ISO 15302:2017 棉籽油标准;CIR 2011年化妆品原料安全评估)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皮肤屏障修复 补充角质层脂质(特别是亚油酸与油酸),促进板层小体分泌 ★★★☆(体外+人体研究) 亚油酸可显著改善TEWL(经皮水分流失)达23% 5-15%
抗氧化保护 生育酚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 ★★★(体外研究明确) ORAC值达110 μmol TE/g(优于橄榄油) 3-10%
抗炎作用 可能通过调节COX-2通路(体外推测) ★★(动物模型) 大鼠实验显示棉籽油可减轻TPA诱导的耳肿胀 未明确
促进胶原合成 厂商宣称通过脂肪酸激活成纤维细胞 ★(无直接证据) 仅细胞实验显示混合脂肪酸的促胶原效果 未验证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屏障修复

草棉籽油中亚油酸(18:2 n-6)占比达50-58%,该脂肪酸是神经酰胺的前体物质。2015年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研究证实,局部应用含亚油酸的油脂可:

  • 增加角质层神经酰胺含量达1.8倍
  • 加速屏障修复速度(胶带剥离模型)
  • 调控丝聚蛋白降解酶活性

(依据:Sahle FF, et al. J Dermatol Sci. 2015;79(3):206-216)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含量范围 基本性质
脂肪酸 亚油酸(Linoleic acid) 50-58% 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熔点-5°C
油酸(Oleic acid) 18-25% ω-9单不饱和脂肪酸,熔点13°C
棕榈酸(Palmitic acid) 20-24% 饱和脂肪酸,熔点63°C
生育酚类 α-生育酚 0.1-0.3 mg/g 脂溶性抗氧化剂,热稳定性差
植物甾醇 β-谷甾醇 0.8-1.2% 降低经皮吸收率,增强稳定性

特征性成分说明

  • 棉酚(Gossypol)残留: 未精炼油含0.1-0.5%,化妆品级要求<5 ppm (来源:FDA 21CFR172.894)
  • 脂肪酸比例特性: 高亚油酸/油酸比(约2.5:1)使其更适合干性皮肤而非油痘肌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配方类型

  • 清洁产品: 卸妆油(5-20%)、洁面膏(3-8%)
  • 保湿产品: 面霜(5-15%)、身体乳(10-25%)
  • 特殊护理: 屏障修复精华(8-12%)、护甲油(30-50%)

增效组合

协同成分 作用原理 典型比例
神经酰胺NP 补充角质层脂质,强化屏障修复效果 棉籽油:神经酰胺=10:1
红没药醇 协同抗炎,抵消可能的棉酚刺激 棉籽油:红没药醇=100:0.5
二氧化硅 改善高含量配方油腻感 棉籽油:二氧化硅=20:1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浓度≤50%)(依据:CIR 2011 Final Report)
  • 致痘风险: 中等(comedogenicity rating 3)
  • 过敏率: <0.3%(欧洲接触性皮炎协会数据)

使用禁忌

  • 避免人群: 油性痤疮肌肤、棉籽过敏史者
  • 配伍禁忌: 强氧化体系(如高浓度VC粉末)会加速酸败
  • 储存要求: 需避光保存(维生素E易光解)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分析

  • 价格区间: 中低端(成本约为荷荷巴油的1/5)
  • 宣称热点: "天然棉花籽提取"、"富含必需脂肪酸"
  • 主要品类: 身体护理(78%)、卸妆产品(15%)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 "纯天然=绝对安全"(忽视精炼不足产品的棉酚风险)
  • 误区2: "适合所有肤质"(实际高油酸含量可能加重痘痘)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 成本效益比高的屏障修复原料
  • 研究缺口: 缺乏针对棉籽油(非单纯亚油酸)的临床研究

未来发展方向

  • 技术改进: 分子蒸馏提纯技术降低棉酚残留
  • 功效验证: 需要更多人体试验验证抗炎宣称
  • 可持续性: 利用转基因低棉酚棉花品种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