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根提取物

桑(MORUS ALBA)根提取物

桑根提取物
中文名:桑根提取物
英文名:MORUS ALBA ROOT EXTRACT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美白

成分详细分析

桑(MORUS ALBA)根提取物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MORUS ALBA ROOT EXTRACT (桑根提取物)

植物来源与背景

来源于桑科植物桑树(Morus alba L.)的根部,桑树原产于中国,已有2500年药用历史。根皮在传统中医中称为"桑白皮",用于清热泻肺、平喘利尿。(来源:《中华本草》记载)

提取工艺关键点

  • 溶剂选择:水、乙醇或水醇混合溶液(常见浓度40-70%)
  • 提取方法:回流提取、超声波辅助提取或超临界CO₂萃取
  • 关键参数:温度控制(60-80℃),时间(2-4小时),原料粒径(0.5-2mm)
  • 标准化指标:通常以总黄酮或桑酮含量作为质量控制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铜离子活性位点;下调MITF转录因子表达 (体外/离体) 0.5%浓度抑制率≈65%(优于熊果苷)(J Nat Prod. 2003) 0.1-1%
抗氧化保护 清除ROS/RNS;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SOD/GPx活性 (体外) DPPH清除能力IC50=12.3μg/mL(Food Chem. 2015) 0.2-2%
抗炎作用 抑制COX-2/PGE2通路;降低TNF-α, IL-6表达 中等(体外/动物) 在LPS诱导巨噬细胞模型中抑制NO生成(IC50=38μg/mL) 0.5-3%
抗糖化 捕获活性羰基化合物;抑制AGEs形成 初步证据 体外抑制CML形成率>40%(需人体验证) 未知
促进胶原合成 潜在激活TGF-β/Smad通路(理论推测) 注:主要基于成纤维细胞初步研究,缺乏临床证据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浓度范围 皮肤生物学功能
二苯乙烯类 氧化白藜芦醇、桑酮C 3-8% 酪氨酸酶抑制主力(比曲酸强10倍)
黄酮类 桑根皮素、环桑素 5-12% 抗氧化(螯合金属离子/清除自由基)
多羟基生物碱 1-脱氧野尻霉素(DNJ) 0.5-2% 抗糖化(抑制α-葡萄糖苷酶)
酚酸类 绿原酸、没食子酸 2-5% 抗炎/抗菌协同作用
多糖类 阿拉伯半乳聚糖 10-20% 保湿/成膜作用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精华/乳液:水相添加(0.5-2%),pH适应范围广(4.0-7.5)
  • 美白面膜:与传明酸复配提升透皮率
  • 防晒产品:增强UVB防护效果

增效协同组合

  • 美白协同:熊果苷(1+1>2效应) + 烟酰胺(抑制黑素转运)
  • 抗氧化矩阵:维生素C(再生氧化型黄酮) + 维生素E(保护细胞膜)
  • 抗衰组合A醇(促进胶原) - 注意pH兼容性

配方注意事项

  • 避免与高浓度螯合剂(EDTA>0.3%)同用,可能影响金属离子依赖性活性
  • 光照稳定性中等,建议配合抗氧化剂使用
  • 提取物颜色较深(浅棕至琥珀色),需考虑产品色泽设计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使用浓度≤5%)(CIR 2016)
  • 致敏率:<0.15%(斑贴试验N=536)(Dermatitis. 2019)
  • 光毒性:阴性(3T3 NRU试验)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人群:色素沉着皮肤(黄褐斑/PIH)、光老化皮肤
  • 慎用情况:桑科植物过敏者(罕见)
  • 孕期使用:无明确禁忌,但缺乏系统研究

法规状态

  •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版):序号07477
  • 欧盟CosIng:功能标注为皮肤保护剂、抗氧化剂
  • 日本医药部外品:允许在美白产品中使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中高端美白精华核心成分(常与传明酸、鞣花酸复配)
  • "汉方美白"概念代表成分(日韩系产品使用率达32%)(Mintel 2023)
  • 宣称关键词:根源抑黑、抗氧抗糖、植萃安全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桑根提取物=白桑果提取物" - 实际二者活性成分差异显著
  • 误区2:"天然成分无需建立耐受" - 仍有0.3%人群出现轻微刺激
  • 过度宣称:"7天速效美白" - 违背黑色素代谢周期(28天)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多靶点酪氨酸酶抑制能力(尤其对TRP-2酶)
  • 独特价值:兼具抗糖化功能的天然美白剂
  • 证据短板:抗皱功效需更多人体验证

未来研究方向

  • 提高生物利用度(纳米载体包裹技术)
  • 探索微生物发酵改性提升活性物含量
  • 开展亚洲人群黄褐斑改善临床研究(计划样本量N=120)

应用前景

精准美白综合抗光老化配方中潜力显著,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应用增长率达8.7%。需警惕过度营销削弱科学公信力,建议品牌方加强以下临床证据:

  • 不同人种色素沉着改善差异研究
  • 与氢醌的疗效对比研究(安全性优势)
  • 长期使用(≥24周)的持续效果观察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