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酰赖氨酰氨基戊酰基赖氨酸
棕榈酰赖氨酰氨基戊酰基赖氨酸
中文名:棕榈酰赖氨酰氨基戊酰基赖氨酸
英文名:PALMITOYL LYSYL AMINOVALEROYL LYSINE
别名:棕榈酰三肽-5、三肽-5
安全性:
1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简介
棕榈酰赖氨酰氨基戊酰基赖氨酸是一种合成肽成分,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作为抗衰老活性物质。它通过模拟皮肤自然修复机制,刺激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合成,从而帮助减少细纹和皱纹,改善皮肤弹性与紧致度。此外,该成分能增强皮肤屏障功能,提供保湿效果,促进肌肤修复与再生。常见于精华液、面霜和眼霜等产品中,适用于成熟...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棕榈酰赖氨酰氨基戊酰基赖氨酸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almitoyl Lysyl Aminovaleroyl Lysine
化学分类
- 类别: 酰化信号肽 (修饰氨基酸衍生物)
- 分子类型: 脂肽复合物 (棕榈酸+双赖氨酸结构)
来源与生产
通过固相肽合成(SPPS)化学合成:
- 以L-赖氨酸为基础原料
- 经棕榈酰化和氨基戊酰基修饰
-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 ≥98%
(来源:Peptide Synthesis Protocols, Springer Protocols)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抑制: 特异性抑制MMP-1(胶原酶)和MMP-3(基质溶解酶) (依据:J Invest Dermatol. 2005)
- TGF-β信号通路激活: 促进转化生长因子-β分泌,刺激I型/III型胶原合成
- 脂质双层渗透增强: 棕榈酰基增强皮肤穿透性,氨基戊酰基优化亲脂性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抗皱 & 紧致 | 抑制胶原降解(MMP-1↓ 62%),促进胶原I合成(↑42%) | 强 (体外+离体+人体) | 8周人体试验显示皱纹深度减少18.2% (Int J Cosmet Sci. 2007) | 0.001%-0.1% |
| 屏障修复 | 上调丝聚蛋白表达,促进紧密连接蛋白合成 | 中等 (体外+离体) | 角质形成细胞模型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35% | 0.01%-0.05% |
| 抗氧化 | 清除ROS,抑制NF-κB炎症通路 | 中等 (体外) | DPPH自由基清除率EC50=58μM | 0.05%-0.2% |
| "即时提拉效果" | 厂商宣称通过"微紧致网络" | 弱 (无独立验证) | 仅基于消费者自评问卷 | N/A |
注:"即时提拉效果"宣称缺乏生物物理学机制证据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特性类别 | 化学特征 | 生物学意义 |
|---|---|---|
| 分子结构 | 棕榈酰-Lys-Ava-Lys (Ava=氨基戊酰基) | 双赖氨酸骨架提供肽信号活性,棕榈酰基增强透皮性 |
| 分子量 | 641.9 Da | 低于500Da透皮阈值,但亲脂基团补偿渗透性 |
| 亲水亲油平衡(HLB) | ≈8-10 (两亲性) | 可溶于水/醇体系,在油水界面自组装 |
| 稳定性 | pH 4.5-6.0稳定 ≥80℃分解 |
避免与强氧化剂/强碱配伍 |
| 关键官能团 |
|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剂型
- 最佳载体: 水基精华(≥0.05%),O/W乳液(0.01-0.1%)
- 可行剂型: 凝胶,微乳液
- 不推荐: 无水油相,高碱性体系(pH>8)
增效配伍系统
- 胶原协同:
- 维A酯(增强TGF-β信号)
- 维生素C衍生物(抑制MMP协同)
- 透皮促进:
- 卵磷脂(形成脂质体包裹)
- 乙醇酸(pH调节+角质层松动)
- 屏障修复协同:
- 神经酰胺NP(补充细胞间脂质)
- 胆固醇(优化脂质比例)
(依据:J Cosmet Dermatol. 2019协同效应研究)
配伍禁忌
- 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导致沉淀
- 铜肽(GHK-Cu): 竞争性抑制信号通路
- 高浓度乙醇(>30%): 破坏肽构象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 (使用浓度≤0.1%) (参考:CIR 2017肽类评估)
- 致敏性: 极低 (EC3>10%)
- 光毒性: 无 (3T3 NRU试验阴性)
适用人群
- 推荐:
- 光老化皮肤
- 自然衰老(35+岁)
- 屏障受损皮肤
- 慎用:
- 开放性伤口
- 活性玫瑰痤疮(可能暂时性刺激)
- 孕期: 无致畸数据,建议回避
不良反应
临床报告率<0.01%,主要表现为:
- 短暂性刺痛(敏感肌,通常7天内耐受)
- 接触性荨麻疹(极罕见)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价格区间: 高端至奢侈(>$50/30ml)
- 宣称重点: "黄金抗老肽"、"胶原盾牌技术"
- 目标人群: 35-55岁抗衰需求女性
消费者认知分析
- 正面认知:
- "比维A醇温和" (社交媒体提及率42%)
- "细纹改善显著" (电商好评关键词)
- 认知误区:
- "即时提拉效果" (过度解读厂商宣传)
- "可替代医美" (期望值管理失衡)
市场占比
2023年全球抗衰精华成分份额:
- 维A衍生物:38%
- 维生素C:25%
- 信号肽类: 18% (本成分占其中55%)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 MMP抑制机制明确,人体抗皱效果循证充分
- 独特价值: 兼具修复与抗老的双重活性
- 安全性: 耐受性优于主流抗老成分(如维A醇)
局限性
- 透皮效率依赖配方技术
- 对动态纹效果弱于神经阻断肽
- 长期(>5年)安全性数据缺乏
研究展望
- 机制深化: TGF-β/Smad通路交互作用需活体验证
- 新剂型开发: 脂质体包裹提升生物利用度(当前透皮率≈8%)
- 联合疗法: 与射频/激光设备协同增效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