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C12-15 链烷醇聚醚-10)磷酸酯
三-(C12-15 链烷醇聚醚-10)磷酸酯
中文名:三-(C12-15 链烷醇聚醚-10)磷酸酯
英文名:TRI-C12-15 PARETH-10 PHOSPHAT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表面活性剂、乳化剂
成分简介
三-(C12-15 链烷醇聚醚-10)磷酸酯是一种合成表面活性剂和乳化剂,广泛应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它的主要作用包括作为乳化剂,帮助稳定油性和水性成分的混合物,防止乳液或乳霜分离;作为清洁剂,在洗面奶、沐浴露等产品中温和去除污垢和油脂;以及作为增溶剂,促进香精或油溶性成分的溶解。此外,由于其磷酸酯结...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三-(C12-15 链烷醇聚醚-10)磷酸酯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本质
三-(C12-15 链烷醇聚醚-10)磷酸酯 (Tri-(C12-15 Alkyl Ethoxy Phosphate)) 是一种由以下结构单元组成的复杂有机磷酸酯表面活性剂:
- C12-15 烷基链:含12-15个碳原子的直链饱和烷烃基团
- 聚醚-10:含10个乙氧基(-CH₂CH₂O-)单元的聚乙二醇链
- 磷酸酯基:中心磷酸基团(-PO₄)与三个上述烷氧基化链酯化形成
来源与生产
通过以下工艺合成:(注:具体反应条件属商业机密,以下为理论路径)
- 原料:C12-15脂肪醇 + 环氧乙烷 → 生成 C12-15 链烷醇聚醚-10
- 酯化:3分子 C12-15 链烷醇聚醚-10 + 三氯氧磷(POCl₃) → 生成三酯化物
- 纯化:中和、脱盐、去除副产物及未反应原料 (参考:Surfactant Science Series Vol.114)
商业供应形式:通常为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体,有效物含量70-100%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基于其两亲分子结构实现多功能性: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乳化稳定剂 |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HLB值≈10-12),形成液晶层增强界面膜强度 | ★★★★☆ (强理论及配方实证) | 在O/W乳液中形成层状液晶相,提升高温稳定性 (依据: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18) | 0.5-3% |
| 增溶助剂 | 通过聚醚链形成胶束包埋油溶性成分 | ★★★☆☆ (体外实验支持) | 对香精、植物油的增溶能力优于传统PEG-40氢化蓖麻油 (依据:J. Soc. Cosmet. Chem, 2004) | 0.2-1.5% |
| 肤感改良剂 | 磷酸基与角质层结合减少粘腻感,乙氧基链提供滑度 | ★★☆☆☆ (基于消费者测试及类似物外推) | 在防晒产品中降低二氧化钛引起的"粉感" (来源:厂商应用指南) | 0.3-2% |
| "保湿增效" | 推测通过增强乳液渗透性促进保湿剂输送 | ★☆☆☆☆ (注:此宣称缺乏直接机制研究) | 无公开文献证实其直接保湿能力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特征 | 基本性质 |
|---|---|---|
| 主成分结构 | Tri-(R-(OCH₂CH₂)₁₀-OPO₃H) R=C12H₂₅至C15H₃₁ |
分子量≈1800-2000 Da |
| 关键异构体 | • 烷基链长度分布(C12:C13:C14:C15≈40:20:25:15) • 乙氧基化度正态分布(n=8-12) |
多分散指数(PDI)≈1.05 |
| 杂质控制 | • 未反应醇(<0.5%) • 单/双酯副产物(<8%) • 游离磷酸(<0.3%) |
电导率<100 μS/cm (参考:ISO 2871测定法) |
| 物化特性 | •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10-12 • 临界胶束浓度(CMC):0.001-0.01 wt% |
pH(5%溶液):2.0-4.0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O/W乳液体系:与阴离子/非离子乳化剂复配(如:鲸蜡硬脂醇聚醚-20)
- 透明凝胶:与卡波姆协同增稠(pH>5时形成离子络合物)
- 防晒产品:改善无机防晒剂分散性,减少结团
增效组合
- + 硅弹性体:提升铺展性,用量比常规乳化剂降30% (依据:Cosmetics & Toiletries, 2019)
- + 甘油硬脂酸酯:诱导形成α-凝胶相增强稳定性
- + 聚丙烯酸类增稠剂:pH>5时静电吸引提高粘度效率
应用注意
- 避免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直接混合(沉淀风险)
- pH>7时逐渐水解,配方建议pH范围3.5-6.0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状态:相关烷基磷酸酯评估中,未完成专论 (CIR 2021年报)
- 急性毒性:大鼠经口LD50>2000mg/kg (OECD 423)
- 刺激性:
- 兔眼测试:轻度刺激(分值2.3/110) (依据:GHS分类数据)
- 人体斑贴:0.5%浓度下无刺激(48hr封闭测试)
适用性指南
- 敏感肌慎用:酸性可能引发刺痛感(pH<4)
- 痤疮倾向皮肤:低致粉刺性(兔耳测试0/5)
- 孕妇/哺乳期:无明确禁忌,但缺乏专项研究
监管状态
- 中国《已使用原料目录》(2021版):准入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允许使用
- 日本:需标注"磷酸"成分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乳液/防晒(占比≈68%)
- 宣称"无硫酸盐"的清洁产品(占比≈22%)
- 精华类辅助乳化(占比≈10%)
消费者沟通特点
- 正面认知:作为"Sulfate-Free"替代成分被接受
- 认知盲区:73%消费者误认为"聚醚"即PEG类成分 (来源:2023年消费者成分认知调查)
- 市场趋势: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8.2% (数据:Global Cosmetic Emulsifiers Market Report)
宣称策略对比
- 科学型品牌:强调"液晶乳化技术"
- 纯净美妆:突出"无EO残留"工艺 (注:实际含聚醚链)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多功能乳化/增溶体系,降低配方复杂度
- 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优于传统非离子乳化剂
- 对电解质耐受性高(NaCl>10%)
局限性
- 窄pH适用窗口(pH 3.5-6.0)
- 高浓度可能影响泡沫稳定性
- 低温储存易结晶(<15℃)
研究前沿
- 纳米载体应用:作为脂质体表面修饰剂增强透皮 (体外研究阶段)
- 可持续性改进:生物基C12-15醇开发(棕榈油替代)
- 安全性深化:长期经皮吸收研究空缺
专家建议
在配方中作为辅助乳化剂使用浓度≤3%,需通过缓冲体系控制pH,避免与强阳离子成分直接接触。建议厂商完善以下数据:(基于当前研究缺口)
- 28天人体重复刺激试验
- 不同pH下的水解动力学数据
- 真实配方中的生物降解率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