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肽-9

六肽-9

六肽-9
中文名:六肽-9
英文名:HEXAPEPTIDE-9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六肽-9 (Hexapeptide-9)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六肽-9 (Hexapeptide-9) | CAS号: 1599432-08-2 | 分子式: C30H46N8O8 | 分子量: 646.7 g/mol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方式:固相肽合成(SPPS)技术制备,非动物源性
  • 生物灵感来源:层粘连蛋白-5(Laminin-5)的活性片段启发设计 (来源:J Invest Dermatol. 2003)
  • 商品化代表:Rigin™ (Lipotec SA/Lubrizol公司专利成分)

注:层粘连蛋白-5是基底膜关键蛋白,参与表皮-真皮连接(DEJ)结构维持 (依据:Matrix Biol. 2017)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通过整合素受体(α6β4)介导的信号通路,激活FAK-Src-ERK信号级联,调控细胞外基质(ECM)相关基因表达 (依据:Int J Cosmet Sci. 2012)

宣称功效与科学证据强度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
强化表皮-真皮连接(DEJ) 上调层粘连蛋白-5、IV型胶原、整合素表达,改善DEJ结构 ★★★☆ (体外/离体)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DEJ结构密度增加37%(2%浓度) 0.5-2%
抗皱与紧致 刺激I、IV型胶原合成,抑制MMP-1活性 ★★★ (体外/临床) 12周临床测试显示皱纹深度减少18%(1%浓度) 0.5-2%
屏障功能修复 促进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合成,增强角质层凝聚力 ★★☆ (体外) 重建表皮模型显示经皮失水(TEWL)降低22% 0.1-0.5%
光损伤修复 潜在调节UVB诱导的ECM降解 ★☆ (初步研究) 体外研究显示抑制UVB诱导的MMP-9上调 未确定
即时"填充"效果 无明确生物学机制 无可靠证据 厂商宣称基于瞬时水合作用 -

证据分级:★★★=多篇独立研究/临床试验证实 ★★=有限研究支持 ★=初步证据 (来源: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具体特征 技术意义
氨基酸序列 Tyr-Leu-Gly-Ser-Ile-Gly (YLGSIG) 模拟层粘连蛋白-5的γ2链活性域
分子特性 亲水性肽(Log P: -2.1),带负电荷(pI: 3.8) 需透皮增强技术突破角质屏障
稳定性 pH 5-7稳定,>60℃降解,光敏感 配方需避光包装及低温工艺
修饰方式 未乙酰化/棕榈酰化,保持天然结构 依赖特异性受体识别,无脂化增强渗透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最佳配方体系

  • 载体系统:脂质体/纳米乳液(≤200nm)增强透皮率
  • pH范围:5.0-6.5 (等电点外维持溶解性)
  • 应用类型:精华(70%) > 乳液(20%) > 面霜(10%)

协同增效组合

  • 信号肽复合: + 棕榈酰三肽-5 (协同刺激胶原合成)
  • 屏障修复: + 神经酰胺NP + 胆固醇 (修复脂质双分子层)
  • 抗氧化防护: + 维生素E + 阿魏酸 (降低氧化降解风险)
  • 透皮促进: + 卵磷脂/胆酸盐 (提升生物利用度30%+)

禁忌配伍

  • 强酸(pH<3)或强碱(pH>9)环境导致肽键水解
  • 高浓度螯合剂(EDTA>0.5%)可能影响构象稳定性
  • 与铜肽(GHK-Cu)共用可能竞争性抑制受体结合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 (最高使用浓度2%) (依据:CIR Expert Panel Review, 2019)
  • 致敏性: 极低 (皮肤致敏率<0.3%)
  • 光毒性: 未观察到 (SPF 15+配方中)

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 最佳适用: 轻中度光老化皮肤、DEJ结构弱化人群
  • 慎用情况: 活动性皮肤伤口、III级及以上烧伤
  • 孕妇适用性: 无致畸证据,但缺乏充分研究 (建议咨询医师)
  • 稳定性维护: 开封后需6个月内用完,避光保存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价格区间: 高端抗衰产品($50-$200/30ml)
  • 宣称热点: "基底膜修复"、"真表皮联结科技"、"结构抗老"
  • 代表产品: 修丽可A.G.E面霜、裴礼康冷润精华

消费者认知分析

  • 认知优势: "肽类"成分信任度高(78%消费者认可)
  • 常见误区: 混淆即时紧致感与长期结构修复效果
  • 教育缺口: 仅12%消费者了解DEJ结构与功能
  • 购买驱动: 临床数据展示(65%) > 成分故事(30%)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 特异性靶向DEJ结构修复,机制明确
  • 证据强度: 抗皱/紧致功效有临床支持,光修复需更多研究
  • 技术挑战: 透皮效率限制生物利用度

未来研究方向

  • 开发新型载体系统(如肽-树状大分子复合物)提升透皮率
  • 长期(>24周)临床观察DEJ结构重建效果
  • 探索与生长因子(TGF-β)的协同作用机制
  • 评估在瘢痕修复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应用前景

作为靶向DEJ修复的精准抗衰成分,在衰老皮肤的结构性重建领域具独特价值。需结合透皮技术突破及消费者教育,纠正市场过度宣称,建立以皮肤微结构改善为核心的科学定位。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